海外征集版图一览
从中国港澳台地区到日本,从新加坡、印尼到欧美各国,从亚洲大陆到欧洲、大洋洲……随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日趋火爆,竞争也愈演愈烈,“海外征集“业务的拓展逐渐成为各大拍卖行提升拍品质量和吸引买家的重要手段。自2009年始,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等拍卖行陆续将目光聚焦在海外市场,在促成中国艺术品回流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大陆拍卖行在海外的征集路线图。
海外征集的兴起与发展
盛世收藏,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不仅刺激收藏者参与拍卖的热情,同时也吸引流失海外文物竞相回流。从2000年保利集团以3000多万港币“抢救”回圆明园猴首、牛首和虎首铜像,到吴昌硕精品书画的回流、再到米芾作品《研山铭》的成功购回……“海归”系列藏品不断受到各路藏家、企业集团的关注和追捧,其市场行情更是屡创神话。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促使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海外文物珍品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回流,2002年文物法修订后,海外文物回流达到顶峰。在这阶段,中国各大拍卖公司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它们率先在海外广泛征集拍品,来源于中国港澳台、日本与东南亚、欧美等地的海外回流艺术品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2月,中国嘉德分别于美国、日本进行艺术品征集,这是中国嘉德首次大规模的海外征集,也是中国拍卖行首次赴海外公开征集。随后,北京保利、北京匡时两家拍卖行也扩大在海外的征集力度,主要集中在港台地区、日本和北美。目前为止,中国大部分拍卖公司已经把征集海外拍品作为日常业务,甚至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办事处和代理机构。
2009年,是中国拍卖行集中进行海外征集的一年,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创佳绩的一年。北京匡时推出的两场海外回流专场拍卖“海外回流书画专场”和“海外重要私人收藏明清扇面专场”,总成交额达到3705万元,成交率分别为85%和100%;北京保利明代画家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1.69亿创中国绘画拍卖成交纪录。
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以后,拍卖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纵观拍卖成交数据,拍卖前十的多是海外回流艺术品。市场的刺激,以及国内藏品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藏家手中,藏品资源短缺,更多的拍卖行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每年至少两次大规模的海外征集,海外中国艺术品集中的地区到处可见中国淘宝者的身影,海外中国拍卖业务版图也渐成规模:港澳台、日韩、东南亚(新加坡、印尼)、北美和欧洲各国五大区域,征集作品也以中国书画和瓷杂为主。
港澳台地区
香港既是链接内地与海外的一个纽带,也是中国艺术品交易的重要舞台。在全球华人社会里,香港的民间收藏可谓是最丰富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战乱和政治运动,香港吸纳了很多由内地移居或寓居的文化界人士,其中包括张大千、徐悲鸿等大画家和收藏家,以及文物鉴定专家,当然也聚集了大批文物艺术品。老一代的收藏家不仅将藏品带到了香港,同时也将内地的传统收藏文化带到了香港并得以传承。战乱时期,文物书画从内地流散出去,香港作为集散地,天时地利人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香港成就了很多知名的大收藏家,并造就了“敏求精舍”这样一个民间收藏团体。“敏求精舍”成立至今的 50年里,在世界中国文物收藏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一直是联系内地与港、澳、台及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家的重要纽带,并不断提升香港在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中的地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蘇富比、佳士得看中香港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资源,先后在香港设立分部,八十年代初,先后进行的香港藏家专拍,引发竞价高潮,并创造很多天价中国艺术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已然成为华人区中国文物最主要的交易及集散中心,由于“敏求精舍”收藏团体的影响,也促使很多企业家、社会新富纷纷加入收藏的行列。
香港作为世界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香港蘇富比、佳士得每年的春、秋拍更是中国拍卖市场的风向标,云集国内外著名收藏家和艺术界名流,不管是拍品征集还是拍卖招商宣传,香港依然成为大陆拍卖行和买家的重要聚集地。
台湾市场亦不容小觑,过去的十几年间,台湾收藏家在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台湾经历一次股市的大动荡,才使得有些收藏家不得已将藏品转手。台湾的收藏家很多都是系统的收藏,大到瓷器书画,小到鼻烟壶,且是代代传承。其中,台湾寒舍艺术中心的名字在国际拍卖市场可谓是如雷贯耳。
“有藏有让”港台地区的藏家不仅仅是大陆市场的重要买家,同时也为大陆拍卖行提供拍品资源,迄今为止,创造中国古代书画拍卖最高价的黄庭坚《砥柱铭》,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4.368亿元成交,就是台湾著名艺术品经纪人王定乾委托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