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家中轻点鼠标,就能身临其境地欣赏世界著名博物馆与美术馆的馆藏,甚至看清名画的每一个细部?自从去年2月谷歌“艺术计划”(Art Project)推出以来,这样的场景就不再是想象了。这项计划首批与全球17家知名美术馆和博物馆合作,将超过1000件艺术作品的高清图像搬上互联网。近日,谷歌宣布该项计划升级,至今已与40多个国家的151家艺术机构签约,将数万件艺术品上传网上,最新加入的有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西班牙毕尔巴鄂艺术博物馆、美国白宫等。
谷歌“艺术计划”,虚拟博物馆……近年来互联网与艺术的种种联姻显示,科技正在改变传统的艺术传播方式。
将艺术作品扫描上网的工作很多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早就在做了,谷歌“艺术计划”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它与众不同的“3D实景浏览”和“放大”所带来的非一般体验。
与名画名馆亲密接触
谷歌“艺术计划”的网页简洁,任选一家美术馆,点击“虚拟浏览”,即可直接打开。“3D实景浏览” 脱胎于谷歌2007年推出的“街景”技术,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虚拟场景是用特别设计的街景全景拍摄“小推车”拍下特选展览厅内部的360度图像,参观者可通过互联网畅顺地浏览馆内的任何一个展厅,效果逼真。
网页上展示的作品图片都采用了超高的分辨率,其中作为各个美术馆“镇馆之宝”的珍品还获得特别待遇:它们借助了谷歌最先进的Giga Pixel技术,拍摄精度达70亿像素。
70亿像素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过去需要在隔着玻璃或栅栏才能观看的名画,将可以在网上清晰呈现每一处细节,被放大后,甚至连画面留白处的画布纹路都清晰可见。比如,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布鲁盖尔作品《收割机》,只有通过高清图片,你才能看到在画面深处裸泳的人身旁,画家还描绘出了水面上细微的波纹;马奈的《温室》中,可以看到女人身后的菖蒲丛中被画家布满了橙色粉状的小点;梵高的名作《卧室》,可看清画作的每一个细部,包括《卧室》画面中的5个镜框所装裱的画作。
谷歌“艺术计划”在供网友浏览的同时还提供艺术作品的相关资料,碰上喜欢的作品可添加至“个人收藏”中反复欣赏,同时支持评论与多种方式的共享。《纽约时报》有评论称,“如果你为艺术痴迷,那么谷歌这个项目可能"改变你的生活",因为它让你和每一幅经典杰作进行最亲密的接触。”
欢呼与争议并行
谷歌“艺术计划”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艺术计划”是谷歌员工在业余时间的“兴趣之作”。谷歌针对内部员工有一项名为“80/20”的计划,即允许员工在上班时间拥有20%自由支配时间,用于构思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谷歌邮箱”(Gmail)和“谷歌新闻频道”(Google News)都是源自这个计划,而“艺术计划”就是由一群爱好艺术的谷歌工程师发起,进而发展成为全球性合作项目。
谷歌“艺术计划”负责人阿米特·索德(Amit Sood)指出,"艺术计划"正在逐步全球化,这要归功于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合作伙伴。”4月3日,谷歌公布了新一轮将加入这一艺术项目的博物馆名单,来自全球40个国家的134家博物馆将参与其中,包括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新德里现代艺术国家画廊、白宫、以色列博物馆等。4月4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发表声明说,白宫已启动与谷歌“艺术计划”合作的“在线游白宫”,公众可以对白宫13个公共房间进行360度观光,了解其中上百件艺术品的历史和细节。4月11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18件珍贵典藏也进入了“艺术计划”网络平台。
谷歌“艺术计划”目前被公认为在艺术传播革新方面迈得最大的一步,谷歌工程副总裁纳尔逊·马托斯(Nelson Mattos)强调,“Google一直致力于将人类所有类型的文化以在线的方式呈现,以便人们能够便利地进行访问。"艺术计划"很明确地展示了互联网是如何帮助我们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但这种改变在获得欢呼的同时也伴随着忧虑和争议,引发了关于交互方式、文化传播以及版权保护等多方面的争议。
在一些评论者看来,这一计划营造了一种新的体验虚拟参观博物馆,改变艺术欣赏的固有规则。问题是,如果年轻用户真的接受并习惯于在网上提供的艺术品展览,还会去传统博物馆欣赏艺术品吗?这是在鼓励人们走进博物馆还是劝阻人们进入博物馆?谷歌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曾引发一系列关于著作权保护的争议,而同样以扫描上传为技术手段的“艺术计划”又该如何保障版权、确保精细扫描的数字画作不被复制滥用?这样的顾虑也使得目前“艺术计划”展品数量尤其是名作数量不多,收集的现当代艺术作品更是捉襟见肘,即便是加盟的艺术机构,对于“计划”也有所保留,目前提供的展品仅为馆藏的一部分。
“无墙的博物馆”正待实现
“无墙的博物馆”自上世纪60年代被提出以来,今天终于在世界多国艺术收藏机构成功应验。随着网络影响力不断扩大,众多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与知名网络平台合作,借其资源共享的特性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推广艺术,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虚拟博物馆成为了传统博物馆的延伸和补充。
1995年卢浮宫是第一个把藏品从展厅搬上网络的博物馆,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卢浮宫网站不断与先进技术合作,又曾率先推出过“虚拟参观”项目,浏览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职业需要订制个性化界面,以及获取所有藏品的详细讲解和参观博物馆的个人路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卢浮宫网站的访问人数也持续上升,前几年已经和实际进卢浮宫参观的游客人数持平。
2011年,法国凡尔赛宫宣布与维基百科合作,一名“维基百科人”入驻凡尔赛宫,与其工作人员一起推进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的网络推广。全球多个拥有丰富艺术藏品的著名博物馆如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德国联邦资料馆及荷兰多家博物馆都与维基百科进行了类似合作。
目前在国内,开发虚拟数字平台的艺术机构已不少,如故宫博物院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数字故宫”的构想,包括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在内的美术馆都可供线上浏览,如为今日美术馆打造虚拟展厅的“数字美术馆”提出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可移动的永不落幕的美术馆”。
对于虚拟展馆的发展,乐观的看法认为,它们不仅能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也能为实体馆带来更多潜在的游客群。同时也有质疑,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展览的形式,对公众来讲,是更接近了艺术还是远离了艺术?在虚拟的世界里将如何实施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教育和公共性?这将是“无墙的博物馆”要面临的下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