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市场前沿 > 中国艺术基金时代必然到来?
中国艺术基金时代必然到来?
作者:吕宁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2010-11-18

艺术基金时代必然到来

然而不论“1号”产品成败如何,它的诞生已经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从西方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买家由散户向基金发展的趋势,几乎是一种普遍规律。

“和君咨询”在发起艺术基金之前,也做过详细的调查。据统计,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收藏趋向。当人均GDP达到5000至8000美元的时候,艺术品收藏会出现一个快速增长期。而当这个数值达到1万美元及以上的时候,这个国家就会出现系统的收藏行为。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艺术市场,都是按照这样的轨迹发展的。

倘若更多金融机构携带巨额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的话,无论它们是扶植优秀艺术品,还是投机、炒作,都可能会大幅拉高某些艺术品板块的价格,甚至带来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 ]
“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30年的高增长,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4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约合2460美元。”王明夫说,“从这个数据来看,中国尚未达到大规模收藏的阶段。但是,中国富人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比西方国家快得多。而且区域差别巨大,一些大城市已经远远超过3000美元的水平,比如深圳已经超过8000美元。从目前中国看,收藏确实热起来了,大大小小的艺术品投资基金陆续出现,则是顺理成章的事。”

西方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基金,早在1974年就诞生在了英国。当时英国著名的铁路养老基金(British Rail Pension Fund)的股东们想要投资以求避开通货膨胀。于是他们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一位前任高层的建议下,拿出了约占基金总额3%(约1亿美元)的资金,开始尝试投资艺术品。他们每次都只买每场拍卖会最贵、最好的一件拍品。最后基金共陆陆续续购入了2500幅画作。直到25年后,也就是1999年,才全部售出,获得了近3亿美元的收益。这个案例披露时,恰逢艺术品市场又一轮新的上涨热潮,于是立刻引起了市场关注,并且带动了大批基金转型专攻艺术品投资。

6年前,沈其斌就开始关注西方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发展。他意识到,中国的艺术市场已经走上了西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成长轨迹。直觉告诉他,基金也会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未来。但相对于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艺术品市场来说,这个预言太过超前,以至于很少有人敢于听取沈其斌的建议。

4年前,曾有几位美籍华人企业家前来拜访沈其斌,想要请他代为在国内投资艺术品。于是沈其斌便建议他们采用基金的形式,每人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共1亿元人民币),投资中国当代艺术品。当时这个板块还没有受到关注,而艺术品投资基金在国内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几位企业家的态度并不坚定,最后双方也未能达成合作。如今回想起这件事,沈其斌仍然十分惋惜。

“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我当时给他们推荐的几位当代艺术家,今天个个都是大腕。如果按照当时那个方案做的话,这个当代艺术投资基金今天可能已经非常出色。当初的1亿元,现在可能已经变成几十亿元了。”

如今,沈其斌自己终于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在证大艺术馆旗下创办一个合伙人企业,以基金的模式投资当代艺术品。该公司接下来将会发行各种形式的艺术私募基金,封闭期达3年到7年不等。但艺术品市场的大环境已经比4年前复杂得多。“现在好的艺术品不一定有好的价格,而是哪里有投机的机会,哪里价格就高。” 沈其斌说。如何拨开迷雾,选出真正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对于当前普遍缺乏专业人员的国内艺术品投资基金来说,是最大的难题,也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艺术基金需要“阳光资本”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沈其斌认为目前国内的艺术品投资基金,还处于萌芽状态,待其发展为一个真正良性的“基金时代”,还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来培育。

“国内目前的艺术基金,大部分还处于不规范的状态,基本上是在靠人脉、靠忽悠来募款。但这个过程是必然的。”而在未来这5年当中,要理清的不仅仅是艺术基金本身,还有国内艺术市场的大环境。

“在西方,画廊是一级市场,在整个产业链中已经形成一股主要力量,而艺术品投资基金倒不是主流。在中国,博览会、拍卖行、画廊、艺术家、收藏家之间的关系特别复杂,不像西方特别纯粹。但未来各个机构之间专业性的分工会越来越清晰。”

沈其斌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艺术品市场的理想状态:拍卖行和画廊这样的艺术品的交易机制,应该形成一套健全的规范;画廊逐渐回归到一级市场的地位,“艺术家只管创作,而由画廊和经纪人来负责经营”;博物馆和美术馆这样的学术机构,成为一个引领潮流的良性平台;而艺术品投资基金,则从中选择有潜力的艺术家和作品,成为一个推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主要资本力量。

“我所推崇的艺术基金,是符合学术的、符合未来投资方向的、对艺术有影响和推动力的这样一个良性的阳光资本,” 沈其斌说,“而那些丢钱进来猛炒的,则是属于恶性资本,这反而会伤害艺术市场,这种基金我不推崇。”

华雨舟所操盘的两家艺术基金,或许正是沈其斌所描述的“阳光资本”。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中,他介绍到,4年前,他接受一家香港私人艺术基金的委托,为该基金操盘,进行艺术品收藏和投资,每年运作资金量达2000万至1亿元人民币,而年收益率则能达到15%。

2006年,华氏公司又受到中国艺术基金会的委托,为这家非营利性的基金选购优秀的中国油画作品,保留在国内,每年投入的资金量也达到了3000万到5000元万人民币。
虽然两家基金目的不同,但香港私人基金的长期经验,以及中国艺术基金会的学术性,使得它们在投资方向上做出了一致的选择。

“这两年,我们公司和艺术基金,都做了大量的投资,但主要投资的板块,不是在当代艺术,而是集中在经典艺术,也就是在历史上各个变化时期,产生的一些重要艺术家的作品。这一部分的作品,它不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暴利,但它也不会给你带来很大的风险。”

如罗中立、吴大羽、徐冰等艺术家的作品,都在华雨舟的涉猎范围之内。四年前购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时,它们的价格还不高,市场也没有现在那么复杂。而现在这些艺术家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价格也越来越高。去年创造拍卖纪录的两幅油画作品:徐悲鸿的《放下你的鞭子》以及陈逸飞的《黄河颂》,华雨舟都参与了竞拍,但最后却因价格超出了基金的投资预算,而与作品失之交臂。

关键字:艺术基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