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市场前沿 > 合伙买艺术品风险可控吗?
合伙买艺术品风险可控吗?
作者:    来源:《北京商报》    日期:2011-02-25

拍卖市场“天价”频出,投资意愿骤然增强,使得艺术品拍卖市场合伙、集资参与购买某一项拍品的情况不断出现。这样的参与方式对于当事人来说风险是否可控,对收藏市场又会带来哪些影响?春拍即将开始,本报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业内人士。

拍卖师季涛认为,以合伙或集资的方式参与艺术品拍卖的,多半都是以投资为目的。以此方式购买藏品的人群多半会一两年之内转手。基于此,集资购买艺术品大多出现在高价、易转手的品类中。由于高价,单独承受的能力有限,单个竞买者买不起,这对于合伙购买的个人而言,等于以一个很低的价钱拿到高价拍品。

“高价,但却能便宜买到,合伙购买往往能‘捡漏’。在转手的过程中才有更大的差价空间。”季涛说。但他同时表示,转手过程中需要防范风险,一旦搁置无法转手,则必然压制大量资金。“合伙参与拍卖过程中,事先详尽的协议是必须的。买成、买不成都做何处理,不能仅仅是口头的合同。尤其是在拍卖不保真的前提下,真伪的鉴定很可能导致合伙人之间扯皮。合伙购买的风险并不亚于单独购买艺术品。”

投资性参与者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目前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现在还是赚钱的市场,并非收藏的市场,发展有些畸形。”季涛说,以翡翠、珠宝为例,这一品类在我国1995年起已经开始进入拍卖市场,但是仅仅持续3年就从国内大型拍卖会上隐退,相对于海外的拍卖,例如我国香港、瑞士等地,翡翠、珠宝等一直看好,甚至成为拍卖公司主营项目。正是由于以投资转手为目的拍卖参与者越来越多,导致投资性弱、装饰性和收藏性强的品类在国内的收藏市场成长缓慢。一旦拍品和收藏、装饰比较接近,拍卖行就会非常谨慎,担心不好找买家;而投资的、能赚钱的拍品就会很容易拍出,造成了收藏市场的畸形发展。

尽管这种临时的、偶发的、目前只针对大型拍品进行购买的方式,还不是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主流,但已经隐约可以从中看到国外艺术品基金的影子。匡时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表示,这样的参与方式正是中国艺术品基金的萌芽和雏形。未来两三年中,随市场的发展,中国的艺术品基金必然有所突破。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7年,民生银行曾高调推出“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基金产品,紧接着推出规模2亿元的2号艺术品基金,并快速完成募集。虽然这两只基金只是将20%的资金投入“国际艺术共同基金”,其余80%还是用在股票等传统项目,但光凭“艺术品基金”的名号,已将国内悄然兴起的“艺术品投资基金”潮推到聚光灯下。

“成长中的艺术品基金,一方面要承担市场风险,同时还要承担基金管理人是否有专业能力的风险,以及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相关制度需要逐步完善。”董国强表示。

关键字:艺术品投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