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未了,“夏”却将至——艺术品市场早已如火如荼。拍卖市场的天价频出,一再抬高人们的兴奋阈值。艺术品拍价过亿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茅台酒也拍出了890万元的天价。与此同时,海外艺术品市场上,中国买家也频频亮出大手笔。刚刚结束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上,一件不起眼的“民国花瓶”也被炒到了亿元天价。
如今,无论是伦敦还是纽约,中国买家的表现必定是最为劲爆的新闻。与中国的热闹场景相比,西方市场却显得沉静很多,西方人认为“艺投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这边的艺术品卖着火热高价,可另一边,真正可看的艺术展览却乏善可陈。随便到北京上海的艺术区走走,那些随处可见的“主题展”、“学术展”其实无非是一级卖家的炒作噱头。只有几个手握雄厚资本的大机构,会抽空做些纯粹的艺术展览。
或许因为数据而亢奋的人们还顾不上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火热的艺术品市场造就的高艺术品交易额并不意味着会有高额的投资回报;而长期冷淡的创作表现,必然导致艺术资源的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