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市场前沿 > 西方战后当代艺术:商业猛于虎
西方战后当代艺术:商业猛于虎
作者:杜卡    来源:《顶层杂志》    日期:2011-04-19

画廊、博览会、拍卖行:成交!

纽约1945年以后画廊激增。1950年已有三十多家有相当实力的画廊。到1961年,纽约画廊数增加十多倍,一年举办4000多个展览!当代艺术已成为获得暴利的一大商机。

博览会是画廊界的国际大超市。1970年代起,欧美各地出现了各种当代艺术博览会。仅1966-1970年间,就有德国科隆、瑞士巴塞尔和法国巴黎三地创始了“当代艺术”博览会。进入80年代,又开张了芝加哥(1980)、马德里(1982)、布鲁塞尔(Art Brusels,1983)和伦敦(Frieze Art Fair,1984)当代艺术博览会,由此开始涌现世界各地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热潮。稍后,纽约有了军械库博览会(Armory Show),2002年迈阿密有了巴塞尔博览会的分场(Art Basel Miami)。另外,柏林、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都灵、米兰、雅典、东京等地,都有了自己的艺术博览会。如今,北京、上海、台北、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博览会也在火速蔓延。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各地纷纷开花,配合了国际当代艺术在全世界的扩张,其市场效益和宣传效果都不容低估。

当然,最容易制造出天价并能靠全球品牌优势轻易抢占各大媒体版面的国际拍卖行和各国本地的拍卖行,也对当代艺术的二级市场极尽撩拨之能事。每年此起彼伏的拍卖交易,更是拉动了当代艺术的曝光率、价格和流通速度。

东方红 太阳升

21世纪以来,西方的艺术史家已经在讨论“艺术史的终结”问题。因为艺术史按西方的逻辑似乎已经走到了终点,什么新花样都玩遍了。西方艺术史逻辑中的“世界艺术”正在向“全球艺术”转变。在这样的时刻,中国当代艺术是否继续跟着西方的逻辑往下走?

上世纪80年代,西方的现代与当代艺术同时进入中国;90年代西方的商业和学术体系也同时进入中国。这也是90年代的现实需要:中国当代艺术既要在学术上打入西方美术馆和重要的双年展体系,又要在商业上打入欧美的收藏市场。但后来商业资本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了前卫艺术家被商业所腐蚀的现象。为了加入“国际艺术圈”,一些艺术家大量“出口”带有“中国制造”样式的作品:杂耍中国文化的表面符号,却普遍没有融入中国的本土性。创造少,照搬和摹仿多。近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已充斥着大量这样的作品,早就从“前卫”“边缘”进入“主流”甚至是“官方”。然而,严格讲,今天中国还没有扎实地建构起自己完整而坚实的文化艺术价值标准,不少人仍然盯着“国际”的风向,见风使舵。

随着民族文化自信的逐步提升和对过往实践的深入反思,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和学术界的研究最近都更多的开始回归中国性。周彦(美国俄亥俄肯杨文理学院的教授,与高名潞合作撰写英文版的中国当代艺术史)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向西方学习,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被西方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就开始了。尽管学习的范围从器物、文化、制度到思想无所不包,但一个半世纪来这种学习还是基于中国自己的文化需求。上世纪80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有人说是简单模仿,如劳申伯格到中国来引起很大的轰动,有人就说中国艺术家在模仿他,但那是当时的中国艺术界从观念上利用这个资源来打破传统的二维样式而过度到三维样式;有的艺术家还强调仪式性,加入中国民俗的内容,将其改造成为中国波普。” 可见,中国人学西方是有所选择的“拿来”,并注入自己的内容,也算是创造性的借用吧。特别是在“政治波普”和“艳俗艺术”的当代油画市场泡沫破灭后,兼具观念性和审美性的作品,成为现阶段艺术创作、理论研究和市场推广的共同呼唤。在这一波浪潮中,以传统媒介为手段的创作(比如水墨、宣纸)和表现中国源流精神的作品,应该会越来越受肯定。

周彦讲到,一些西方的具有敏锐文化观察力的学者、批评家看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优秀作品后,有一种“发现新大陆”般的感受,它具有当代性,涉足中国的乃至全球的当下问题,而在方法上、处理上却与西方当代艺术很不相同。高名潞在2009年所策划的《意派:世纪思维》的展览,就提示了这样一种新艺术的可能性。这个方向会越来越明显,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价值正在日益显现。而理论家的任务是要在社会学维度之外强化美学维度的思考和探索,力争建立中国当代艺术自己的方法论和艺术哲学,使当代艺术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艺术上的原创是基础。而文化体制上的跟进、成熟稳健的媒体舆论和规范有度的市场交易也是构成整个生态链良性循环的关键。在这三方面,西方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分工明确、有序合作,尤其值得我们在建构自己的话语权和运作体系时,好好学习。

1945 年战后艺术品拍卖TOP 10

No.1 杰克逊• 波洛克,《No. 5, 1948》(1948 年),1.51 亿美元,苏富比拍卖行,2006 年11 月2 日
No.2 威廉• 德• 库宁,《女人三号》(1953年),1.49 亿美元,高古轩画廊,2006 年11 月18 日
No.3 安迪• 沃荷,《八个埃尔维斯》(1963年),1 亿美元,通过菲力浦• 赛格罗特私人交易,2008 年10 月
No.4 弗朗西斯• 培根,《三联画》(1976 年),8700 万美元,纽约苏富比拍卖行,2008 年5 月14 日
No.5 贾斯珀• 琼斯,《错误的开始》(1959年),8600 万美元,通过理查德• 格雷私人交易,2006 年10 月12 日
No.6 安迪• 沃荷,《蓝绿色的玛丽莲》(1964年),8000 万美元,高古轩画廊,2007 年5 月20 日
No.7 马克• 罗思科,《白色中心( 玫瑰红上的黄色、粉红及淡紫色)》(1950 年),7300 万美元,纽约苏富比拍卖行,2007 年5 月15 日
No.8 安迪• 沃荷,《绿色的撞车( 燃烧的绿车之一)》(1963 年),7170 万美元,纽约佳士得拍卖行,2007 年5 月
No.9 威廉• 德• 库宁,《警察宪报》(1955年),6870 万美元, 理查德• 格雷画廊,2006 年10 月12 日
No.10 安迪• 沃荷,《她生命中的男人们》(1962 年),6340 万美元,纽约菲利普斯拍卖行,2010 年11 月8 日

上一页  1 2 3 4 
关键字:西方,战后,当代艺术,商业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