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市场艺术品价格也曾坐上“云霄飞车”。从一路飙升到直线下降,从盲目火爆到渐归理性,其变化过程值得中国人借鉴。
上世纪80年代,艺术品投资在日本逐渐繁荣,大企业、富裕阶层大肆投机艺术品。1987年3月,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现日本财产保险公司)在伦敦的一次拍卖会上,花3992.175万美元(含手续费、保险费用等)巨资拍下荷兰画家梵高的名作《向日葵》。这一举动,也成为日本买家推高国际绘画市场价格的标志性事件。
日本艺术评论家濑木慎一曾对日本艺术品市场进行梳理。他在书中写道,1990年,日本从海外购买艺术品总额逾6000亿日元,绘画、版画、雕刻作品逾170万件。日本艺术品市场在3年间,急速膨胀3倍,总额超过1万亿日元。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艺术品市场无限美好的繁荣景象也戛然而止,开始量价齐跌。东京银座一带一位画廊经营者回忆说,一些银行及大企业为了回收资金,纷纷将手中价值几亿日元的梵高、雷诺阿等名家的作品出售。据说,当时用于抵债的艺术品堆积如山。从海外重金购入的艺术品,也有相当一部分再度流向海外。
2004年以后,虽然市场出现了复苏的迹象,收藏者逐渐回流,但较之此前那个疯狂的年代,已经相去甚远,成交价仅为泡沫时期的1/10。
日本收藏界后来反思,在众多买家不计成本的炒作中,这些名家画作失去了基本的艺术价值,风险系数被无限放大。艺术品投资成了“击鼓传花”的游戏,谁接最后一棒,谁就将为前面所有人埋单。这是藏家的悲哀,也是艺术品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