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荷晴晚(国画)王明明</DIV>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文化交流也成为国际间交流越来越不容忽视的方式。仅就比邻而居的中韩两国而言,其文化交流近年来也显示出愈来愈频繁和深入的态势。北京的798艺术区里中韩艺术交流展刚刚揭幕,韩国首尔的现代美术馆里,“2008韩中现代美术展”也同时亮相。
“韩中现代美术展”已举办三届,此次由北京画院和韩中美术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2008韩中现代美术展”,被韩方称为“水平最高、成果最丰”的一次。该展汇聚了闻立鹏、朱乃正、杨延文、曹达立、王明明、李小可、王沂东、白羽平、雷波、莫晓松等15位中国老中青三代优秀画家,韩国方面则有韩国艺术院的15位元老级画家悉数登场。从展览可以看出,通过美术领域的观念碰撞,中韩两国在现代美术方面的交流正不断深入。
随着艺术领域的西风东渐,东方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何继承发展,成为中韩两国艺术界面临的共同课题。这种共同的文化氛围使得两国的文化交流有一种特殊的意味。一方面挖掘传统、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不断吸取各种外来的滋养。
在本次展览上,同样表现荷,袁运甫的《荷塘月色》在发挥国画的笔墨语言特色时还融入了西方色彩美感,韩国金春玉的《白荷》则大胆吸收了拼贴等手法,更具现代意味;同为描绘人物,韩国画家朴学成的《仁旺市场的老人》色块涂抹粗犷,孙为民的油画《在夏天的阳光里》笔法则较为细腻,反映了不同的审美追求。这些作品,一方面在共同塑造着东方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两国艺术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各具特色的探索又给人无限遐思。
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可直溯隋唐以前。有史论家认为,韩国美术发展从朝鲜时代(1392-1945)以还,虽曾吸收过我国宋朝李郭画派与明朝浙派、吴派及清朝扬州画派等形式技法,却能在骊探之余,结合其自身特殊的人文风貌与地理环境,另辟新境,开创出风格鲜明的韩国画风。尤其到了17、18世纪,一些画家在风景题材上运用大胆率意笔法,创作出极富现实主义、饶具新意的内容。另外如人物画或风俗画等,也都能具体而微地表现出别致情调。
有意思的是,上世纪60年代起,韩国许多背景各异的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之间迎拒、摆荡。隐讳于这种表象下深层的文化反省意识促使了其美术风格呈现多姿的面貌,在追求自由创作、形成个人风格的基调上,造型语汇越显繁复,综合性媒材日趋多元。表现在美术创作上也逐步与国际潮流接轨。这个步伐似乎迈得比中国要早,在这一进程中,近年来致力于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韩国,如何保留母质文化的美感情趣的做法,可资借鉴。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氛围中,中韩两国在探索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做出成绩,同时,如果彼此关照,提供借鉴、互勉的内在动力,将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所谓“比邻持道,知己论艺”,携手共进,中韩美术交流将写下完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