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参观展览</DIV>
清代王府是老北京城内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鼎盛时期,北京城内的大小王府达60多座。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原来喧嚣、辉煌的高墙大院已沉寂萧疏,物是人非。延续了268年之久的清王朝所存在过的百余座王府,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大多数已衰败、破落,或挪做他用,或遗迹全无,剩下的唯一一座具有王府典型特征、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具备全面对外开放条件的便是坐落在什刹海边上的恭王府。曾经发生在这些高墙大院中的人和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成为抹之不去的历史记忆,成为了我们的历史遗产。
230年前,当权倾当朝的大学士和珅费尽心机建造了这座宫殿,并积累了让世人惊叹的无尽财富时,他怎么也没想到仅仅20余年便魂飞梦散,人去财空了。150年前,当踌躇满志的恭亲王弈訢为了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梦想着帝祚永延,并积极推进洋务运动,周旋于各国列强,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引进西方近代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增强帝国势力时,也不过半个世纪,清帝国的大厦便轰然倒塌。转眼间一个世纪已经过去,百年沧桑,百年历程,恭王府也在历史的变革和时代发展中,见证着朝代的沉沦起伏,感受着世态的悲凉喜悦,沉淀、积累着自身的内涵和价值。基于此,文化部决定,以恭王府遗址为基础,全面修缮府邸建筑, 把府邸和花园这一历史遗址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向世人开放。
恭王府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放问题受到了各级领导、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海内外人士的极大关注和关心支持。自从1962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视察恭王府后提出恭王府将来有条件时对社会开放的要求后,多年来,党的三代领导人为它的修缮开放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等部门的领导支持下,历经28年的搬迁,经过31个月夜以继日的修缮工作,耗资2亿余元的恭王府府邸修缮工程顺利完工。当洗尽铅华,抹去尘封,展露出昔日风采的恭王府全面对社会开放,为北京人文奥运理念的阐发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文化景观,为文化遗址的保护和清代历史的研究搭建了一座不可替代的平台,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展示平添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与此同时,为迎接开放而筹办的银安殿的王府文化基本陈列展、多福轩的复原性展、锡晋斋的现状展示和葆光室的恭王府历史沿革专题展等也一并向观众开放,使广大观众、游客在欣赏王府建筑领略王府风采的同时,可以通过观看这些以介绍和阐释王府文化为主线的展览,了解王府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理解王府文化的内涵,体会它独有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全面开放的恭王府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从今年8月20日正式对社会开放至今,前来参观的国内外观众络绎不绝,日均接待人数在2万人左右,迅速成为北京的一个旅游热点。
而我们的丹麦朋友又在恭王府全面开放这个喜庆的时刻,为中国观众带来了精彩的丹麦皇家文物精品展。这对于我们正在举办的各项展览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加强与国外相同档次、相同类型的博物馆、文化遗址和机构的交流,举办高水平的展览和文化活动,有计划地将国外的文化、文物展现和展示给中国人,促进中国观众对各国文化的了解和感受,增强与世界各国在文化意义上的交流,将是我们今后发展博物馆事业的重点。“中国与丹麦1600-2000”展的举办,将促使全面开放后的恭王府,在高起点上成为增进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新平台。
为了筹备这一展览,两年来,我的同事们与丹麦菲特烈堡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专家和丹麦文化中心的朋友们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得到了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丹麦嘉士伯集团给予了资助,丹麦亲王展览前曾利用来华访问之机专程到恭王府考察场地,双方的专家们多次往返沟通,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奥运会之前如期举办了这一见证着中丹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象征着两国人民友谊的文物精品展。
此展的展品时间跨度400余年,是从丹麦菲特烈堡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众多收藏中精选出来的,以瓷器、纺织品、家具和美术作品为主,共80余套,280余件,其中大部分是当年从中国远销海外的。以时间为线索,以实物为证,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丹麦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国风在丹麦渐成时尚等情况,介绍了从17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丹麦人所了解,并成为丹麦文学、园林设计、建筑、艺术与手工艺以及家具设计等多个行业灵感源泉的发展脉络。
整个展览分为6个部分,在“早期中国物品和美术品陈列”部分,你会看到在17世纪时,身穿中国丝绸衣服,使用中国瓷器,向客人们提供由东方调料烹制的食品是当时丹麦上流阶层炫耀富有生活的一些方式。
在“启蒙运动与贸易交往”部分,你会体会到18世纪初思想家对中国社会结构和孔子思想的深刻印象所留下的痕迹,看到“王储克里斯汀”号1832年满载货物回程的盛况。
在“洛可可风格内饰”部分,展现的是在18世纪中期,来自中国的家具和丝织品以及欧洲仿效中式风格装饰在室内装潢领域起到的作用。
在“丹麦之花系列”部分,展示的是丹麦人引以为豪的丹麦皇家瓷器厂生产的瓷器作品。
在“诗歌与技术”部分,可以看到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安徒生以中国为背景创作小说《夜莺》场景,还有在18世纪晚期中式风格在某些建筑上的体现,介绍了丹麦人架设第一条欧洲与中国之间电报线路的情况。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为“经典中国与摩登丹麦”,时间落在20世纪后的当代丹麦,看到了中国古典手工艺品对丹麦设计师灵感的激发,当以阴阳鱼为素材的题为《水与火》挂毯出现在你眼前时,你会对它的作者的国籍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展览形式上,丹麦设计师也是煞费苦心,把整个展览放在四合院内,在曾经是公主和恭亲王前后两任主人的居室内,将曾经是在中国土地上生产制造的或者与中国有着密切关联的文物艺术品,以它原来或接近原来的形式陈列在5个不同大小的空间内,非常有生活气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参观者走进展览空间后,不仅从文物、艺术品中获得相应的知识,还能仿佛感受到那些曾经使用这些物品的人们的存在。当“公主的卧室里住进了安徒生”,当跨越了不同时空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交互辉映的时候,会对我们自己、对我们这些正在进入现代化的社会有哪些感触或启示呢?这个展览又是怎样起到增进文化交流这个作用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展览中寻找答案——
通过这个展览,你会惊讶地发现,早在17世纪,即使远在欧洲边缘的丹麦皇室所用的陶瓷、漆器、丝绸、家具等生活用品、竟然有很多是来自遥远的中国,而且成为当时丹麦上流社会引以为荣、为之炫耀和骄傲的。
通过这个展览,你会发现丹麦人在经历对“中国造”的崇拜后,也渐渐从中国产品中获得灵感,转而依靠丹麦人民的聪明才智,生产丹麦造的瓷器等,而且制造工艺也越来越精良,推动了丹麦手工业乃至近代工业的发展。
通过这个展览,你会惊讶地从1600年至今的丹麦历史中发现许多国家在近现代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所走过的一条共同道路,即从物的输入,到技术的引进,再到技术的消化吸收,从而走到发明创造这一个规律。这不正是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过程吗?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我们将有不小的启发。
让我们为之惊叹的文物远不止这些。我们不仅要惊叹早在400多年前中国与丹麦这两个分属东西方的国度就已经有了如此广度上的交流,更为难得的是,这种交流,从表面上看是器物上的交流,而从本质上来看,贯穿其中的是文化意义上的交流,即400年前的丹麦人民接受的不仅仅是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丝绸、家具等,而是这些器物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丹麦人民是先接受了中国文化之后才接受中国造产品的,因为,唯有如此,这种交流才有持续进行的动力,器物用完会弃之,文化则绵延不绝。
中国与丹麦这400年的交流,正是人类近现代以来交流历程的一个缩影。近现代的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个发展进程——在不断的交流中,当然这些交流形式包括碰撞、摩擦甚至是冲突,但主流的、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了解、理解、合作——相对落后的一方或被动或主动地吸取先进方的先进器物、技术、制度,结合自身的国情、地情,加以改造,促进本国、本地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而促成这些发展和进步的诸多因素之中,最为根本的并贯穿始终的是文化。
中国与丹麦之间这400年的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两国的生产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两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也是生产力这句话,在今天适用,在古代亦适用。中国的瓷器等为丹麦皇室赢得了荣誉,也改善了丹麦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业家帝格第一个架设了丹麦与中国之间的电报线,极大地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为中国人民认识丹麦、认识欧洲乃至认识世界,提高本国生产力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
据丹麦朋友介绍,当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恭亲王奕訢曾经在恭王府的多福轩会见过丹麦外交使者,由于双方所谈的内容已无据可考,但根据当时清王朝在国际上的处境可想而知。可见,中国和丹麦之间除经济和文化交流外,政治交往也早已开始。然而,在历史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所做的这种交流,更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与丹麦之间这400年的文化交流,大大地发展了两国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任何一种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需的基本条件,而且,不同文化之间只有不断交流,才可以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内心对文化新产品的渴求,丰富各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不同群体人们的全面发展。
中国与丹麦之间这400年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理解,促进了两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和进步,就需要加强两国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这离不开一定的载体。中国的瓷器等艺术品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的制作工艺、耐用性强等优势,正好担当了两国之间相互交流的载体,开启了两国的交流之旅。
当今世界,资讯日益发达,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便利和频繁,而且各国亦日益被纳入世界一体市场之中,各国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对方,各方间共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共同点也相互交织,彼此交融。在这个人类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还会如以往那样,存在碰撞、摩擦,乃至冲突,但交流、合作、共赢、发展、进步的趋势不会改变,而且会日趋明朗。这也正是我们举办这个展览的最大愿望所在:顺应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展往启今,增进了解,共同进步。如果我们的展览达到了这个目的,或是达到了其中的部分目的,对于为这个展览的成功举办而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而言,都是一个莫大的欣慰。
“中国与丹麦1600-2000” 展自8月1日开幕至今已近3个月,作为恭王府全面开放后举办的第一个外展,作为丹麦在奥运会期间向中国人民介绍丹麦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也作为介绍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交流历史上能体现中华文化影响力一个侧面的展览,得到了广大观众和社会的关注,参观人数共计5万余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岚清、刘延东、曾培炎、吴仪、刘淇、孙家正、董建华等,以及科摩罗总统、荷兰首相、丹麦王储及王妃、汤加王储、爱沙尼亚总统、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夫人等参观了展览,同时受到了有关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在“中国与丹麦1600-2000”展闭幕之际,我谨代表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对给予大力支持的有关领导、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广大观众表示衷心感谢,对为举办展览付出努力和汗水的有关人士表示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