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为“ 水墨当下” 的第四届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和朱屺瞻艺术馆同时开幕,试图通过来自海内外的70 多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现状。但就展览效果而言,却不能令人满意。 多伦路又一次被来自各地的奇石展示搞得面目全非,到处展现的都是风格雷同的加工得并不出彩的石头。这种展览据说在多伦路每年都要来那么一次,几乎成了传统活动。从那些石头里钻过来,我们总算找到了多伦现代美术馆的门。好在这里面还比较清净,虽是周六,但里面没几个观众,冷冷清清的。我们来是为了看“第四届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它还有个很有意思的标题:“水墨当下”。似乎想要表达水墨艺术与当下现实密切相关的感觉。
在我的经验里,看展览就像吃东西一样,如果展览不够好,那一定从一开始就会觉得失望,而不会等到看完。当然区别可能是,东西可以不吃,而展览还是会看完。进门右转,看到的第二幅作品,是个画框里粘贴的纸本作品,在里面已经脱落了。再回转头去,看到天井下面墙壁上那组芭芭拉·爱德斯坦的名为《随着微风》的纸墨和录像作品,下面的走线槽都有些歪扭,在不同的地方露出黑色的电线,很是触目。到了2 楼展厅,发现有幅大画因为画框变形的缘故,干脆被直接斜靠着墙搁在地板上。此外,因为参展作品量偏大,作品挤在一起,效果明显打了折扣。还有,尽管有海外艺术家参展,但所有作品标签上都未标明作者国籍。
大展的策划方强调,这个展览“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结构”,分别吸纳了来自海内外的几个策划人分别负责策划的5个主题子展览,但在多伦美术馆和朱屺瞻艺术馆非常有限的空间里,要想充分呈现5 个子展览、70 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基本上是不顾空间事实的盲目做法。而且从现场情况看,70 多位艺术家的水平参差不齐,作品质量有保证的,还不到三分之一,这说明几位策划人在标准和水平上有明显差距。
相对来说好看一些的,还是多伦美术馆一楼展厅里的“海外水墨”部分,以及朱屺瞻艺术馆一楼展厅的“上海新水墨基地特展”部分。前者中有几位海外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了相当特别的思维角度和呈现方式,尤其是丸山雅秋、秦冲、味冈伸太郎和芭芭拉·爱德斯坦的作品。后者以刘国松、陈家泠和仇德树三位老将的作品为主,至少在质量上是有保证的。可令人颇为费解的是,这“上海水墨新基地”的名头,难道是专给三位老先生备的?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从展览中看不出其它的新动向?
整个展览中实力最弱的,当属多伦美术馆3 楼的“粉墨——当代女性水墨画展”。除了靳卫红、彭薇的作品相对还比较特别一些外,其它作品都没什么值得回味之处。
为推动传统的水墨艺术产生积极的变革,每年做一届大型展览,这原是非常好的想法。但看过展览后不得不说,整个展览只能算是有想法、没追求。有想法,是指他们看到了水墨与当代这个切入点;没追求,是指他们并没有仔细想过要把它真正做好。在策划人的选择上,在艺术家的筛选上,在布展质量的保障上,几乎都漏了气,基本上没能体现出对当下水墨艺术现状的思考与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