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整个世界艺术圈引起众多争议的上海双年展,终于落下了它的帷幕。本想在展览的最后一天对此次盛世的缔造和策划者,上海美术馆张晴副馆长的采访中得到一些他对于近期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市场的一些预测或者说指向。谁知道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吃了一个闭门羹!
“我不懂市场的!你不要问我市场的问题。”
张馆长的这句话把此次采访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打乱了原本计划好的一些问题。但是随后他的一些话语又透出了他的一些看法。“很多人跑来向我询问市场,但是我和他们说了很多次了!我只谈人文,不谈市场!为什么呢?一件作品如果没有人文,那么他的市场是从哪里来的呢?你要清楚,是先有人文,再有市场。比方说今年全球最红的达米恩·赫斯特,你说他的作品有市场吧,但是他的作品一样有人文关怀的东西在里面。”之后在关于展览后作品流向的问题张馆长回了一句颇具幽默的回答“从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因此这次展览的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比比皆是,再加上展览的成功举办,38万的观众参观,使上海双年展成为这几个月来亚洲参观人数最多的展览。那么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也一定较一般作品来的更有价值。
张馆长说的“先有人文,再有市场!”令笔者想起了前些日子,同样是一位来自上海的著名策展人费大为先生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先有名作,再有名家!”这样简单的两句话在近几年的艺术市场上,似乎却没人在意过它。
现在很多美术学院院长家里收藏家和画廊老板都排到了门外,许多画廊老板甚至放言,只要院长画多少,他就收多少!一段时间有些美院院长的画已经上到百万,即使差一点的画,几十万是少不了的。最近又得知上海一位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的助手人数已经增加到十人了,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收藏家都排队要画了。他的工作就是签名,谈价钱,交易之后皆大欢喜。笔者又想起前些年和一位中年艺术家、教授吃饭,席间他说:“这个市场泡沫的确存在,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必然会不断壮大,所以趁这个机会赶快捞一把吧,不捞就没机会啦。”虽然是饭桌上的话,但言下之意正中下怀,那时的市场价格和现在相比较而言对艺术家和收藏家都是一个“捞”的机会。这些事实回想起来的确觉得有些可怕,一个市场的泡沫如果能随意的产生和制造,大家都明白一个艺术市场的“潜规则”,一旦一个艺术家的一件作品在拍卖场拍出了高价,那么他所有的作品都随之上涨,而且许多杂志都乐意做一些艺术家拍卖场平均单位面积成交价的排行榜,由此来指导一些艺术收藏家来估算作品价格。但是有没有冷静的想过,您手中的作品到底值多少?
北京保利这两年接拍了两张陈丹青先生的作品,一件是《国学研究院》以一千多万拍出,就此陈老师终于也走进了千万艺术家的殿堂,但是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西藏组画》,这个是影响整个中国艺术发展史的作品啊!最终不负众望,《西藏组画》以三千多万的天价,给陈老师和大众一个满意的答卷。笔者认为这次拍卖具有相当强的代表性,同样是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但是作品的人文性相距甚远。这两件作品绝对不可能再以每平方单位价格来估算了,这也给一些新入行收藏家一个启示。但凡一个艺术名家,必有其成名作或者代表作,而成名作和代表作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都是一般作品不可比拟的。在收藏作品的时候,最好不要跟风收藏,收藏在精不在多。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798里的尤伦斯艺术中心,尤伦斯夫妇的收藏虽在数量上不敢说庞大,但是件件都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代表作或者精品,许多甚至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珍品,连生前被人非议众多,指责其自抄身价的陈逸飞先生的《踱步》出现在展厅里,所有的争议声都没了,如此经典的作品也被其收入囊下。更不用说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当初2000年在上海艺术博览会上被神秘买家买走之后就一直下落不明,此次出现加之这八年来曾先生身价的不断攀升,就年初其作品《面具NO.3》拍出了七千多万的天价,成为了中国在世艺术家成交价格最高的一件作品,真不知这件作品如果送拍将拍出什么价格?
中国艺术市场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三十年,从最初一张齐白石先生的画只能换一台日本冰箱,到现在中国艺术市场占据了世界艺术市场36\%这样的高比例,总体而言可以说是一个腾飞式的发展。就如费大为先生说的“中国什么产业能在十几年内增长200倍甚至更多,可能只有艺术市场了。”但是当下的艺术市场充斥着盲目入市的现象,大家的钱来得都不容易,如果想从事艺术投资的朋友们,除了注意每次拍卖的成交结果,艺术史的学习和研究也是相当必要的。与其手里有一堆敷衍了事的“作品”,不如认认真真地收一幅好画。如果是一位有市场经验的收藏家,那么他一定会告诉你,一件好的作品肯定比一堆平平无奇的作品升值总额大许多。“先有名作,再有名家!”只有名作才能成就一个艺术家,如果是一个收藏家,名作才应该是您最应该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