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画院隆重推出“实者慧——邹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捐赠李可染作品展”。此次展览主要展出了李可染中国画作品108幅、水彩画作品13幅。除此之外,书法作品122件、速写9册,李可染生前与邹佩珠的收藏作品44件也一并捐赠给国家。展览涵盖了李可染自二十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经典作品。展品中既有李可染早年创作的《天王送子图》、《执扇仕女图》、《卖唱图》、《钟馗送妹图》等经典人物画作品,也有奠定其山水画巨匠地位的代表作品《夕照中的重庆山城》、《山顶梯田》、《雨中漓江》、《万山红遍》等,比较全面的展示了李可染艺术风格的变化和形成过程。我们曾无数次观摩、学习过李可染的书画艺术,但此次大规模的集中展示依然令人心情激荡。
在中国画领域,李可染被公认为是承前启后的现代山水画大师,在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上花费了毕生精力,李可染先生认为“不继承就失民族特色,不发展就没有时代精神”。为了发挥民族特色,展现时代精神,他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历经千锤百炼,用成绩为国家和人民在世界上争得了应有的尊重。正如夫人邹佩珠先生所说:“历尽艰辛闯四难,只为弘扬民族魂”。可染先生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值得我们敬重。而他辛勤耕耘、淡泊名利、求真务实以及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样值得后人学习。此次北京画院展览题目“实者慧”出自李可染一枚印章的印文“实者慧,学不辍”,他生前曾多次书写书法作品,送给弟子,激励学生。可染先生解释为:“天下学问唯老实而勤奋,强毅力者得之,机巧不能得也”,也就是说,只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持续不断学习与做事的人,才会获得真智慧。 李可染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实者,这三个字,是可染先生为人为艺的真实写照。他倡导书画创作要深入生活、珍视传统、推陈出新,反对脱离实际、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他继承传统、改革创新、自出机杼,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鲜明个性的代表作——无论书法还是绘画,也都突出一个“实”字。以最典型的“李家山水”为例,布局谋篇的最大特点是密、实,构图饱满、紧凑,无论画的中心还是边际,往往满纸皆墨,极少空白。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除少数用于表现云、瀑布、江河、梯田等景物之外,则极为少见。而笔墨特点则突出表现为扎实、充实,下笔如千斤杵,力透纸背,其师黄宾虹的五笔法“平、圆、重、留、变”,依稀可辨。用墨则浓淡干湿等“七法”并擅,尤其长于积墨,有出蓝之功,将墨法控制到“浑化如铸”,墨可胜色、墨可胜彩的境地。只有最好的笔墨才能充分表现客观事物,并超越物象达到新的高度。正如李可染先生自己所说“画家有了笔墨功夫,下笔与自然物象浑然一体,笔墨腴润而苍劲;干笔不枯,湿笔不滑,重墨不蚀,淡墨不薄。层层递加,墨越重而画越亮,画不着色而墨分五彩。笔情墨趣,光华照人。”透视和光线的独特处理是李可染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改革创新的重大突破。传统中国山水画取平视和俯视的角度较多,采取散点透视往往不重视光线,而透视和光线恰恰是西方绘画有别于中国绘画最突出的特点。可染先生曾说“学习山水画,要做到三点:第一是学习传统,广泛吸收中外艺术的长处,要有读遍天下名迹、名著的气概。第二是到生活中去,到祖国的壮丽河山中去写生。第三是集中生活资料,采一炼十,反复加工,进行创作。三者有联系又有区别,循序渐进,相辅相成,是逐步深化的一个全过程。绝不可偏废,任意舍掉其中一环。如果投机取巧,学序混乱,终将一事无成。”李可染先生正是一位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的艺术大家。由于曾师从林风眠、克罗多学习研究西画,对西画艺术长处的吸收使得他在绘画中对视觉和光线的处理达到了丰实厚重,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山水画多取仰视,突出了山的横空出世和雄伟挺拔,使观者由下而上感到大山压顶、飞瀑直下,气势磅礴。而侧光、逆光等多种手法的运用,则突出表现了山的神秘感,水的灵动性,巧夺天工,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力。
李可染先生的书法在70年代末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由过去轻灵优美变为沉实厚重。可染先生曾说:“字体削瘦容易,丰厚难。就像人的肢体,要有骨力、有弹性、苍而润。”他的典型书体“酱当体”,融会了篆、隶、楷、草各体,又从民间汲取营养,形成粗实刚猛、凝重老练的书风,笔笔如锥画沙、屋漏痕,可与其沉雄浑厚的山水画争相媲美、珠联璧合。李可染的书画艺术深邃厚重、沉雄刚健而又清新壮美、鲜活灵动,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开创了新时代的一种化境。“什么是化境呢?那就是艺术家的思想、生活,通过反复的意匠加工、长期的锤炼揉合,因而成为浑然一体,这样的作品处处是生活的真实,处处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化身。艺术家的表现手段到了这个境地,就能最充分的传达他的思想感情,就能最完美的反映生活,就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这样的艺术使人一见动心,甚至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具有一种不容置辩的潜移默化之功。如杜甫称赞李白的诗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艺术到了这样的境界,它还能不发生最大的感人力量吗?”从李可染的书画艺术中我们时常能感受到这种力量,体会到这种出神入化的化境。
李可染的夫人邹佩珠也是一位艺术家,李可染在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她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邹佩珠与李可染共同度过了四十五个春秋,近半个世纪中邹先生精心照料可染先生的生活,患难与共,帮助李可染改革、发展中国山水画,保存了李可染先生各个时期重要的作品及资料,为推动李可染艺术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可染逝世后,邹佩珠怀着对先生的深厚感情,不知疲倦的主持出版了几十种李可染画集和书刊。多次举办大型国内外展览,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及筹建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尽心尽力。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李可染书画艺术的划时代学术价值已被广泛认知,他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供不应求,屡创高价。一般画作几十万、几百万已司空见惯,过千万的作品亦不少见。如2007年李可染《万山红遍》在香港佳士得以3504万港币成交,刚结束的北京诚轩春拍李可染“韶山”以1624万元人民币成交。以此作参照,邹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此次捐赠的作品,如果进入市场,总价值超过数亿万元人民币当不为过。由于可染先生作画认真,“采一炼十”、“废画三千”,所以存世作品数量较少。此次邹佩珠先生携家人集中捐赠如此数量的精品力作,胸怀和境界实在令人赞叹。
邹佩珠先生并非富翁,年近九旬,仍与家人一起,居住在80年代的旧楼四层。生活俭朴、仁义宽厚、豁达乐观、无私无畏。每谈起李可染,却总是饱含情意,感情深沉。问及此次集中捐赠,邹佩珠说:“这些作品虽是我名下的,但我从未想私自占有。可染一生追求‘为祖国山河立传’,生前精心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留了下来,是为了日后完整地交给国家。我不能屈了他的一片爱国之心。使这些作品有个好归宿,一直是我最大愿望。李可染的艺术不光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把他的作品集中交给国家放在美术馆,能让后人不断深入了解李可染的艺术,了解20世纪中国的民族文化。李可染的后人们看到在艺术圣殿中珍藏的这些作品时,也会感到荣耀。”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多么无私的奉献。有爱心才会有行动,平凡孕育伟大。如果出现更多李可染、邹佩珠一样的艺术家,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不是指日可待吗?此次捐赠李可染作品展不仅展示了李可染先生在书画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够获得欣赏、学习的机会,更深入直观的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它为观者、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即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是信念信仰层面的检验与思考。邹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与李可染先生一样以赤诚的爱国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使中华民族的书画艺术能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作的不懈努力,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正所谓:实者可染大智慧,画史留名树丰碑。夫人佩珠仁者寿,大德大爱共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