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黄济云书法展观后
黄济云书法展观后
作者:    来源:美术周刊    日期:2009-07-02

黄济云书法作品<BR>

年近八旬的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黄济云先生日前来京办展。我作为黄先生的学生,虽然近些年对笔墨不再深究,但在工作和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在需要认定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技与人文的复杂关系时,我非常真切地感觉到黄老师对我的影响。我清楚地记得,我在向黄老师请教之初,他不仅根据我的特点选定临摹《张迁碑》为书法入门基础,而且教以《素书》为文化修养基础。“推古验今,所以不惑”,现在回头再看,传统仍然成为中国从现在走向未来的基础资源。以此来看这次书展的意义,我以为当是30年之后,中国传统书法价值的再发现。

以风格而论,黄济云先生属于传统书家,他在1979年举办的全国群众书法赛中以小楷体获得一等奖,当时的批语中有“运笔轻灵、别具一格”的评论。我拜师以后,只觉得黄老师的字好,并不太了解上述评论的真实内涵。及至我研究《黄帝内经》,并对中医学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有新的认识时,才体会到“灵”与“神”本来就不可分,而中国文化的成熟恰恰在于不以“崇拜”为高,而以“神化”为上,所以李泽厚先生概括为“用神”,在《庄子》则为“独化”。由此再看“轻灵”、“一格”之语,当是对黄济云先生书风境界的赞论。黄老师对我谈及此事,认为这是积习日久,偶尔从一字中窥及楷书变化之道,触类旁通而来的。我听后感到此种经验之谈正是“易”之“三味”,并使“传统”内化为“我的传统”。

为了实现这种转化,黄老师从7岁即开始练字,直至现在仍然不断笔耕练习。他练习的范围自三代直至以下汉、晋、唐、宋、元、明、清,各种碑帖都练过,用功最多的还是楷书和行书。因此,这次展览实际上可以看作传统书法艺术之路的再现,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在历朝历代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大致表现出来。我们看到,在这次展览中,书体有甲骨、大篆、小篆、隶书、碑体、颜楷、柳楷、王行、颜行、赵行、赵之谦行、郑板桥行、章草、今草、双钩、小楷、大楷,其中碑体、小楷、大楷均是个人风格。

黄济云先生的这次书法展,以出入传统见胜,其特点有三:第一是他的字体之多,真草篆隶及唐宋元明清多家书法有10多种字体,均是正统碑帖传统来的。第二,难能可贵者是他有三种不同的个人字体:一是小字,是以赵孟頫及钟繇为基础杂有王献之、曹全碑、竹简、篆书等等写法,却又统一协调。二是大字楷书及行书,极其厚重、雄强、刚劲、涵蓄,这是他几十年研究朱熹大字及龚晴皋书法和自己的体会变化而成的。三是碑体。他将魏、汉、篆偶杂竹简混成,将“魏碑的肉,隶书的骨,篆书的魂”熔铸一体,风格独特。这种字是以回腕高悬运笔写成方笔,字式简明,但韵味古雅。其他如颜、柳楷书大字神意盎然,王右军兰亭背临得翩若惊鸿,以其笔法字法写的小行书清雅秀丽。第三是对传统创造性的再现。展出的多家字体都是他过去走过的路,不仅根底深厚,而且形成了沉厚而轻灵的书体风格:有深厚北碑基础则字势开张大气,无论大字小字均有大气之感;有唐碑的根底则字势严谨,笔法精到;有小篆基础则中锋浑穆,分布均衡;有章草基础则笔法严明,循规入矩。至于他写的黄庭坚行书、赵之谦行书、郑板桥行书,也有它们的特点。在整个展览作品中不少八尺、六尺、五尺,而四尺三尺就更多了,给人的印象大气滂然。

黄济云先生是上世纪20年代末期出生、四五十年代成长的人,对过去的书风钻得深,而对于80年代以来的书风变化,往往跟不上。他认为就讲变化而言,今天的书法更多还是在草书、行书方面,在楷书特别是楷书大字方面,在传统的基础上变化者少。他以其对传统的经验体会认为学书要学“黄钟大吕”,不可学“街头小调”,不能把传统的“奇正相生”之说仅仅以猎奇视之。由此观之,还是要从根本上分清楚“歧路”并不是对“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多样性”的确解。黄济云书法展又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中国书法传统的创造性神韵,以及其对当代书法的创新发展具有的价值。

关键字:黄济云,书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