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具有115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相比,“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才举办过两届,但是借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之际,尚属年幼的深港双年展就迈向了威尼斯,借它火爆的人气,推介这个年轻城市的双年展。
这当然也是一次学习之旅。从威尼斯双年展那里,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例如,如何通过文化来激活、运营一个城市;如何真正按照国际通行的办法来举办国际性的展览;如何真正有效地参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对话;最重要的,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包容,学会彼此尊重,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自卑委琐……
其实早在改革开放之处,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就像变革中的中国伸出了橄榄枝。1980年和1982年两次邀请中国参展。中国呢?第一次拿出去的是“民间剪纸”;第二次拿出去的是“刺绣”,这多少有点让威尼斯失望,一个是民间美术,一个是工艺美术,和威尼斯的当代艺术说不上话。
剪纸和刺绣是两幅典型的中国牌,但是打错了地方。1995年,中国旅美艺术家蔡国强在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中国牌打得就不错,这届展览的主题叫“超国度文化”,展览开幕那天,蔡国强指挥船工驾驶中国式帆船,将一船中药徐徐开到了威尼斯港口,这便是他的参展作品,名字叫“马可波罗遗忘的东西”。
这件作品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解读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中国和意大利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源远流长,但还远远不够,还有许多遗忘和疏漏……如果再往深处联想,人们甚至还可以从“中药”那里体会出这样的暗示:不要忽略了中国,或许从它哪里拿来的某些东西可以成为疗救当今世界种种问题的济世良方……
蔡国强成功的原因在于,他让中药变成了当代艺术,让中国元素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当代世界对产生了对话关系,而剪纸和刺绣呢,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在威尼斯显得我行我素,自说自话,在骨子里还是把自己包裹住的。
蔡国强比较放松,这件作品还带有一种幽默和调侃意味。既要重视威尼斯双年展,同时,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也不能人云亦云,怎么办?在一个到处是披萨和意大利面的地方,端上一盘中国春卷也不失为一种过渡性的选择。
1999年,蔡国强在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继续打中国牌,他在现场组织中国艺术家复制曾经轰动中国的红色大型雕塑群“收租院”,这个复制过程,让他获得了当年的国际艺术金奖。
对中国艺术家而言,威尼斯双年展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那个狮身人面,叫做斯芬克斯的怪兽,每一次参展,实际就是获得了一次答题的机会。蔡国强比较熟悉这种应答,所以他战胜了威尼斯;而不能很好回答它问题的人,则让威尼斯给吃掉了。
迷人的威尼斯,又是残酷的威尼斯!有艺术家对它不屑一顾;有艺术家对它趋之若鹜;然而,不管是爱它,恨它,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了。2005年,中国终于在威尼斯开设了国家馆,这是今天的中国越来越融入到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走向威尼斯,并不是在迎合别人,而是在检测我们自己。文化交流如同一面镜子,它照见的是我们自己一天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