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虹在黄喜悦作品前
上海大厦继成功举办了“外白渡桥系列摄影展”以后,开始了名为“双城记”的系列摄影展,从2009年9月一直持续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这个系列的摄影展,上海大厦将分别展示外国摄影师拍摄的,他们的城市和上海的图像,反映当代城市的真实生活。每次展览20张照片,展期为三周。首展是法国空间设计师Xavier JUHEL的作品《上海-巴黎》,这个展览得到了法兰西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的支持。
上海大厦在东方明珠建造以前,就和外白渡桥一起,一直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外滩,在近百年的上海一直是标志性的建筑群,与黄浦江一起成为上海最美的风景。外滩是西方的淘金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建造的,当时的上海,与伦敦、纽约、东京相提并论,为世界四大城市之一,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城市,更有“东方的巴黎”的称呼。当时《申报》的一篇社论写道:“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斯。”上海在科技、经济、文化的西风东渐过程中,担当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英国建筑师法雷瑞(Mr.BrightFraser)设计的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s),建筑风格硬朗,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铝钢合金框架结构;酒店内部装潢豪华、典雅。1930年英商投资500万两白银,1935年完工。这里初为专供来沪洋人租住的高级公寓,建有当时远东最大的汽车库,可停放80辆小车,还有消防喷淋装置和暖气设备,设计十分周到和超前。解放后,百老汇大厦被改名为“上海大厦”。现在的上海大厦是五星级的酒店,在酒店70多年的经营历史上接待了近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上海的“老克腊”说上海大厦是上海滩最佳的观景台,这里的地理位置极佳,它恰在浦东、浦西交汇的拐弯处,又在苏州河和浦江的相接点上。在这里可以俯瞰着夜幕下的浦江两岸,可以饱览上海滩最美丽的夜景,你会真正体会什么叫“风景如画”:灯火璀璨的浦江两岸和幽幽的苏州河构成巨大的T型舞台,外白渡桥和中山东路像一条流动的彩练尽入眼底,车辆像五彩珍珠般地在彩练上不断滚动。你可以用更多的金钱打造华丽和现代,但无法复制天时地利。
假如我们需要用照片来说明上海的变迁,上海大厦是个绕不开的点。有着75年历史的上海大厦,和102岁的外白渡桥犹如姐妹般共同承担着上海地标的称谓,成为上海人文文化的坐标原点。上海大厦将艺术带入酒店,让建筑和摄影艺术相得益彰。
上海的文化之所以被称做“海派文化”,是因为上海人擅长于接受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种“东西合壁、新旧交融”的上海人文文化,是一种胸襟开阔的海纳百川的文化。这种“混血”的文化是推进上海发展的动力之一。上海的文化,就是这种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在现代高速文明的发展中融合了历史的沿革。佳酿一定是陈年的好,但包装肯定是高科技的吸引人。
上海人的生活,长期以来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很大,与西方的生活方式相接近,洋气和繁华一直是上海的特色,这也是上海聚居了这么外籍人士的重要原因。外国艺术家也喜欢用他们的方式表现他们眼中的上海。让我们通过外国人的镜头来看我们太过熟悉的上海,这也是我们将当代艺术在哲学和美学层面的新的探索。我们可以尝试用新的观念,带着西方审美习惯的眼光,来评判这些照片。图片,尤其是摄影图片,是行路的记录,也是心路的历程。摄影,作为当代艺术中一个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门类,其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将是永恒的探讨话题。从技术层面上看,评定视觉影像好坏的标准是光影、构图、速度等,构成了作品画面的美感和视觉的冲击力。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评价照片的标准随着时代在变化,越来越宽泛,甚至可以说没有明确的标准,更多的考量是形而上的,是内省的:观者的内心感受,对作品产生的联想,记忆的提炼和再现……
摄影是将空间和时间做一种技术上的定格,当我们观看照片时,已经变成了对事件的回忆。记录这些视觉形象,成为艺术作品,流传于后世。时间,已经证明了:照片,已经或正在成为,表现上海海派文化和艺术的不可或缺的论据。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今天是昨天的延续,又是明天的昨天。图片引发观者联想的,是观者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心理感受。时间让远逝的平常琐事变得美好,岁月的积淀,让生活和记忆成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