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神话的坍塌抑或中国馆本身的陷落?
神话的坍塌抑或中国馆本身的陷落?
作者:    来源:《世界艺术》    日期:2009-08-29

76岁的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皮斯托莱多(Michelangelo Pistoletto)已经是第11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他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选择以镜子为主题的作品来深入发展,如镜子的乘除法。这次在行为作品里他当众砸碎了若干大镜子:6月4日砸了展厅右侧几面,6月6日砸了另一侧的几面。这是军械库主题馆里面比较受好评的作品之一,至少被不断谈论,毁灭的过程中保持了虚幻美感。

阿根廷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Tomas Saraceno)的《丝状星系》,用黑色橡胶绳编织出蛛网般的“星球”和“宇宙”,布满偌大的白色空间,“如果剪断一根,这‘宇宙’是否就瞬间崩毁?”这是颇具韵味的疑问。“蛛丝”是一种易被破坏的脆弱的东西,这隐喻了我们生活世界的脆弱性。萨拉西诺说:“这个想法来自我们宇宙的起源,我希望人们可以为之神魂颠倒。”?

中国艺术家储云的《星群3号》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描绘的是黑夜中房间里亮着的各种小灯,美丽、诱惑而又带着隐性的威胁。

丹麦馆和北欧馆是今年威尼斯“绿园”里屈指可数的兴奋和惊喜。艾墨格林和德拉格塞特(Elmgreen & Dragset)既策展也是参展艺术家,他们2009年新创作的作品《收藏家之死》被放置在北欧馆入口前:蓝色游泳池里一具漂浮的尸体,分分秒秒被无动于衷的观众围看——它可以看做展览的导言,也可以是结语。艾墨格林和德拉格塞特获得了本届双年展的策展人大奖。

相对于主题展,今年国内似乎把更多的热情投在了备遭非议的中国馆的策展人以及展览内容上。各种词语充斥且蔓延着,“二流策展人与三流装置展”……,也引发了到底是艺术家还是批评家、策展人策展更合适的讨论。朱其更是在文章《民主的倒退: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闹剧”》中直言不讳“怀疑国家馆策展人的决策存在内幕交易和‘猫腻’”。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选择策展人的结果给大部分人的感觉是很突然,但在与一位知名策展人闲聊时,他说,其实你们对这些了解的少,所以感觉很突然,如果了解得透彻了,能接触一些深入的问题时,就会感觉这很正常,没什么可惊讶的。但是国家馆代表的是国家和集体的形象,国家馆策展人的选择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应该公开、透明,而不能成为一场政治游戏和权利游戏,成为一种投机取巧的跳板。一旦国家馆出现了这些问题,那么,设立国家馆、参与这个展览就没有了意义。

当更多的人把目光聚集在“策展人与入选艺术家之间有何关联时”,策展人强调重要的是艺术家的作品质量,而有些艺术家则自己强调与策展人很少接触,不是“关系户”,大家会心一笑,可能是强调事实,但未免有“此地无银”的感觉。

曾问一些艺术家和评论家对这次双年展的看法,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没有去看威尼斯双年展,所以也没法去谈对威尼斯双年展和国家馆的印象。这不置可否的态度也是一种态度。

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开辟的“东方之路”展上,策展人阿其列·伯尼托·奥利瓦把中国艺术家带入威尼斯的“神话”世界,如今中国馆的备受争议,究其原因,我们不禁会追问,到底是威尼斯神话的坍塌还是中国馆本身的陷落?

相对于中国国家馆,由中国大陆著名策展人吕澎和第45届 “东方之路”策展人阿其列·伯尼托·奥利瓦共同策划的“给马可波罗的礼物”特别机构展览,倒是让前去威尼斯观看展览的人多了些尉籍和满足。这个陈列在威尼斯SAN MACELO 小岛的国际大学将来自中国大陆10位艺术家的作品依据一个古老的故事将作品连接起来,这些在中国一线的艺术家们从个人理解的角度试图阐释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种种对应关系和我们人类面临的母题。每个人的作品都蕴涵了深远的故事内涵和当下意义抑或是困惑、调侃式的诘问乃至迷茫,无论观念和思考深度都值得我们去回味和探讨。

在全球经济风暴尚未远离的生存环境里,文化处境无可避免深陷风暴眼中,不但艺术市场遭遇狂风暴雨的摧残,国际非营利博物馆、艺术馆等机构也都面临经费遽然大幅减少的运营挑战,一向耗费巨资的大型国际双年展组织,长期以来沦为少数“圈内人”的权力游戏,英国著名策展人评论家James Putman曾在国际现当代美术馆委员会在首尔的会议上,曾戏指这些“圈内人”已经形成“观念艺术的黑手党”,少数一群人掌控了全球各地大多数的双年展。在今天全球面对振兴经济的艰巨任务时,那些花费巨资交由少数“圈内人”主办的双年展,其举办的意义、功能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逐渐打开双年展“圈内人”内部交易的神秘面纱,透过更开放的遴选机制和跨界的合作,真正达到城市文化多功能对外互动的目的。

由少数 “精英”策展人机制所制造的国际双年展,在面对资源分配短缺和观众评鉴能力提升的双重考验下,新的双年展操作模式必将产生。这次威尼斯双年展受资金短缺的影响,和商业画廊、收藏家、基金会等有能力赞助资金的“金主”深度挂钩,是值得关注的一种转变。

“中国馆现象”并非中国独有,一个“金主”主导国际双年展的时代已悄然来到。

上一页  1 2 
关键字:威尼斯双年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