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上海电子艺术节“系统更新” 电视掌控大众视觉?
上海电子艺术节“系统更新” 电视掌控大众视觉?
作者: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09-09-16

没有画框的画面,没有蒙皮的电线;没有讲解,没有阐述。有的只是一个标题,外加“感应器”、“幻灯机”、“马达”等纯粹工艺的材质介绍。正在东方明珠零米大厅和78米展厅举办的第三届上海电子艺术节国际画廊媒体艺术邀请展上,40余个前沿电子艺术品用科技诠释表现艺术。

从首届电子艺术节“大众的智慧”,到第二届“城市化风景”,再到今年的“系统更新”,电子艺术对于上海来说,早已不再是新媒体的“技术崇拜”。从第一届“欢迎触摸”,到本届多数展品上标明“请勿触摸”,电子艺术从碰一下会变化的“体验文化”,转型成需要哲理思考支持的“创意文化”。“留白”,让越来越多的电子艺术,不仅需要参观者耐心地看,更需参与―――用不同视角的好奇和创意来完成作品。

电视掌控大众视觉?</STRONG>

照镜子几乎是最平常的事情。不过,镜子中熟悉的形象,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少会有人去琢磨镜子的背面是什么。就像显示器、电视机之类的电子产品,在它们提供画面的时候,也很少会有人在意它们的里面是什么。在国际画廊媒体艺术邀请展上,电视机、显示器就被拆成芯片、LCD屏幕、阴极射线管。“影像”不仅被肢解,而且成为一窥“镜子背面”的媒介。

在东方明珠零米大厅,一批由电子元件构成的展品,构成简单却意味复杂。名为“光学圆柱体IV”的电子艺术装置几乎通体透明。三角架上显示器的黄色背景里,一只眼睛不停地眨巴。“黄色眼睛”背后,显像用的所有零件都可以通过有机玻璃看得一清二楚。是对人眼的仿生学应用,还是对电视机技术的解剖;或者是对电视掌控大众视觉的一种反思?作者阿兰&#12539;瑞什对作品的介绍很简单:丙烯酸材料、铝、阴极射线管。因为“艺术家只负责制造”,而解读的任务就留给了装置之前眼睛一眨不眨、等待“黄色眼睛”眨眼的观众。

东方明珠的78米展厅则被布置成了电影院,几乎所有窗户都被蒙上了黑布。依赖投影创造视觉效果的电子艺术装置是这里的主角。一组名为“草地”的墙体装置艺术,每隔几分钟,所有的“草”便会倒向一边,颇有几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不过,“见”的并不是“牛羊”,而是草根下的小马达,原来“风”的效果并不是吹出来的,而是马达驱动塑料质地的人造草推向一边,当观众看见“穿帮”处会心一笑或者皱眉离开时,“人造意境”所折射的自然与发展的矛盾也就跃然而出。

  电子艺术散点透视?</STRONG>

国际画廊媒体艺术邀请展的主题是“eARTSBEYOND”(电子艺术超越)。主题借用自网络语言“besttarget=new”,意味主页面被点击后,链接生成另一个“装载”全新内容的子网页。影射电子新媒体技术在艺术中到处生发、无所不在,并且处处延伸。电子艺术的多重视角,颇有几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意味。

很多人上网时也会有这样的经验:在网页上不停点击链接,于是一步步展开新的网页,到后来往往已想不起来最初的页面是什么,又是如何一步步点到最后的。“电子艺术也是如此,作品本身始终处于正在完成阶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最终由作者和观众共同完成电子艺术作品的创作。”研究电子艺术发展的邱志杰和吴美纯表示,“观众和展品之间有着巨大的互动空间。”

有意思的是,国际画廊媒体艺术邀请展选择的两个展厅,一个位于东方明珠的零米大厅,一个位于78米展厅。巨大的落差,哪怕做自由落体运动也要将近4秒。暗合了本届电子艺术节讨论主题之一的“2009多重视角”。不过,78米的落差,对于电子艺术作品而言,不过是类似感应器、幻灯机、马达的“纯粹工艺”。观众思维的天马行空,远远大于78米的落差,那才是令电子艺术充满意义和玩味的最终决定力。

关键字:上海电子艺术节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