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80年代初,董小明君在绘事上就崭露头角,但由于他长期在艺术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大量时间与精力用于行政工作,表现出杰出的组织才干和开拓精神,他的艺术天赋和才能一度被遮蔽。当他90年代初期在大型展览会上重新展示自己作品时,人们才发现董小明是一位艺术奇才。说他是奇才,是因为他有开拓性的艺术思维,有大胆创新的实践和别出心裁的构想,作品有折服人的艺术效果。
董小明一直钟情于水墨艺术。80年代下半期,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他,就开始参与推动传统水墨艺术的革新工作,引发他深入思考和硏究传统中国画在当代的转型问题,由此也激发起他从事水墨画创作的兴趣。稍后,他忙里偷闲,选择了传统文人画常用的题材“墨荷”走进水墨世界。回忆那时作画的心情,他说:“每天夜深人静时,用水墨来洗涤心灵上被一天繁杂纷扰的事务蒙罩的尖埃。开始我把画荷当作是与自己的对话,珍视为在精神上留给自己的一片半亩方塘。”(2009年6月21日给笔者的信) 由于作画的目的是自娱和求得精神上的松弛,早期作品语言虽然己具有明显的试验性与探索性,但仍带有一些文人画的气息。由他主持和策划的一次又一次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使他的视野大为开阔,思考问题更为深入,加之他的作品在国内外赢得关注与好评,更增加了他进一步探索的勇气。他对墨荷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且不断扩大和变革艺术媒材及语言,自觉地去追求水墨艺术的创新途径,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面貌。可以用“胆大艺高,艺高人胆大”这句话,来形容他在艺术上的突破。
现在展出的《半亩方塘-董小明水墨综合媒介作品展》包括金属版蚀刻墨荷、水墨书法流水声像合成的墨荷影像、布上水墨综合媒介墨荷、墨荷的金属装置等。这些作品都采用了新的材质、工具和方法,有些作品的虽然形态己与传统水墨的样式相距甚远,但作者艺术构思的出发点与追求的审美理想,仍与传统艺术有割不断的联系,且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水墨情结。
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的中国传统水墨画,要在新的科技时代得以延伸和发展,唯有在精神与技巧(包括材质、技术)两个层面上做守护与拓展的工作。水墨精神就是用线与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构建自在的艺术世界,反映人与自然的力和美,表现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体现人文精神的传统水墨画及其语言技巧,至今仍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吸引着许多艺术家在不倦地探索,也取得了许多值得称赞的成果。而另外一些艺术家,如我们现在讨论的董小明,敏感于传统水墨画在当今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有志于拓展水墨画艺术的表现域和表现力,尝试运用新的创作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诸如镌刻、影像、装置等手段,也是探讨水墨画艺术现代形态转换应有的题中之义。他努力追求的是,阐释传统水墨画的文化内涵与美,期望水墨画能在当代形态中获得新的传承方式。
我们说董小明这些作品具有传统精神,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来自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和传统水墨画的启发。在他的一些作品中,“荷”呈现的形式、状态变化了,制作的材质和手段不同了,但神态和精神没有变;“墨”的质地变化了,己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墨,但墨具有的单纯而丰富的质美没有变。即使没有了笔线和墨的块面的交织,没有了反映笔墨情趣的点擦皴染,但仍可感觉到传统笔墨艺术的情调和品格;感受到线的灵动与曲折、块面的有机交错与组合、黑白在空间中形成的节奏与韵律……董小明充分认识到观念和新材质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也清醒地意识到一味迷恋观念和材质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由于他有深厚的传统艺术修养和对艺术规律的理解,有机智地驾驭观念和处理新材质的能力,他在观念、材质与具有美感的形式技巧之间找到了平衡。
即便如此,董小明的创新艺术还可能受到一些传统主义者和前卫主义者从不同方面发出的质疑和批评。在当代中国艺术多元的格局中,这是正常的现象。一切艺术创作因有自身的特色而有存在的价值,丧失独特性的人云亦云和面面俱到则会使艺术平庸化。在一个健全的民主社会里,人们会有广泛的艺术需求,人们会理解和支持促进艺术变革的实验与创新,因为这是拓展人们思维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董小明的艺术创造,肯定会给许多人带来惊喜与愉悦,还会带给人们观后的热烈讨论与思考。我想这也是的董小明本人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