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从“边缘”走向文化“主体”的女性艺术
从“边缘”走向文化“主体”的女性艺术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04-09

引子

191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第二次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为促进世界妇女的团结和解放,一致通过了以每年的“三·八”为全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斗争日。今年是国际妇女解放运动一百周年,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以性别为标识的神圣节日里,全国妇联联合文化部、文联共同举办的《2010·女性》艺术大展,参展的作品,有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部分馆藏作品,更庞大的是当今参展的百十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个跨越了整个20世纪直至21世纪今天的时空中,近五代的女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了中国女性艺术家百年来从参与社会变革到女性自身解放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女性艺术从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主体所跨越的历史性的三大歩。即:一,女性的觉醒 ;二,女性艺术的自觉 ; 三,女性艺术的自由。

一,女性的觉醒

20世纪初,先进的知识分子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开始了“废缠脚”、“兴女学”等初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有多少象秋瑾、何香凝、宋庆龄等中华女杰,百年来为民族解放运动、也为女性的解放创造了敬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的功绩。是先辈们换来了社会文明进歩,换来了今天女性理直气壮作为人的尊严。

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称谓是“在家为女,出嫁为妇,生子为母”她们都因依附于家长、丈夫、儿子而改变身份和称谓,作品也只署“某夫人”、“某之女”“某姪女”等。中国绘画史,也是一部男性的视觉史,女性艺术也只是男性艺术的附庸、点缀,并不能进入正史。民国初年,开始受西方“天赋人权”、“男女平等”的思想影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子美术教育也应运而生,不少女子接受新式的教学,学成后大都可从教或以鬻画为生,求得经济独立,摆脱了从属于男性的依附地位。她们参加画会、举办画展,甚而象杨清磬那样还成为早期很有影响的《天马会》的发启人之一,而在1934年在上海成立的的“中国女子书画会”,竟有二百余名成员,如李秋君、陈小翠、吴青霞、顾青瑶、鲍亚輝、顾飞等,何香凝也是其中的成员。还有的学西画的郁风、梁白波、孙多慈,更有出国留学的潘玉良、关紫兰、蔡威廉、丘堤等她们都成为中国早期西画运动中杰出的人物;这些当时的新闺秀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强烈地追求人格的独立,充分表现出了女性的“人的觉醒”,她们成为具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行为方式的一代新女性。

新中国,妇女解放、妇女的权利得到保障,绝大多数的女性从“家庭中人”变成为“公家人”(国家)。在“男女都一样”的号召下,女画家们热情地歌颂着在各条战线上涌现的女英雄、女模范,表现女性不同凡响的能力和创造力。如赵友苹的《女委员》、王霞的《海岛姑娘》单应桂的《铁姑娘》、王玉珏的《乡村医生》,表现了“男人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的豪情。她们表现着这一时期女人作为“人”顶天立地站立起来。不可否认,在彰显女性的力量、能力中是以男性为标准,在处处向男性趋同中忽略了性别差异特性。这也给女性带来了心理和体能的压力。

二,女性艺术的自觉

新时期以来,女性在艺术中摆脱“共性”寻找“自我”过程中也找回了“女性”。80年代是艺术中女性意识苏醒的时期;90年代是艺术中女性自觉的时期。

1,80年代,女性意识的苏醒

80年代的女画家的艺术状貌可概括为“四世同堂”的格局:一为稳定型的第一代,这是跨越几个时代进入古稀之年的老画家,她们有的师承渊源,有的出洋留学,基于学养的深厚,深谙艺术的真谛,在时代的进程中,自信地经营着自己的艺术园地;二是转换型的二、三代,其中包括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画家,她们在单一艺术教育模式中所形成的单向艺术观念中失落了艺术中的“自我”,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她们和自己的学生,即第三代的“知青”画家共同面对艺术大门打开后风云而入的种种艺术思想和千奇百怪的艺术形式,如何寻找自己艺术的发展之路,这两代人可以说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三是开放型的第四代,她们在改革开放的转折时期走进了画坛,在原有的学院教学基础上又接受着西方艺术流派的种种影响,她们中有的以独特的女性视觉和方式创作出具有女性主义内涵的艺术作品,成为90年代与公众艺术拉开距离的标志性的女性话语。

四代女画家,因所处的时代、艺术环境之不同,致使她们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调整自己艺术的价值目标,开始新的探索,各自都作出了努力,虽跨步有大有小,但共同的特点是:她们在寻找艺术中失落的“自我”过程中,也认识了女性“自我”。这是艺术中女性意识苏醒进入自觉的时期。如今,第一代的女画家绝大都已不在人世了,而80后的女艺术家已成长,这自由的第五代,她们在完全开放的艺术环境中无拘无朿地自由创作,以多姿多采的风貌亮相画坛。这五代女性艺术家,谱写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艺术的灿烂华章。

2,90年代——走向自觉的女性艺术

中国女性艺术是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同步发展的,在走出“男尊女卑”传统意识的樊篱,摆脱“男女都一样”的“共性”模式,在寻找失落的女性自我中,她们经历着对自己作为当代女性的确认与超越,并交织着对男性世界的认同和排斥;交织种种内心矛盾和精神困惑。她们在矛盾与痛苦的自我挣扎奋斗中,都以女性主体自我意识的强化,从而超越男性传统文化艺术的定式思维脱颖而出。

90年中央美院女生举办的“女画家的世界”,吹响了女艺术家闯世界的号角。她们用学院给予她们的写实技能,创作出了具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以新颖的视觉效果为人耳目一新,她们中有的作为“新生代”的标志性人物脱颖而出。其后“塞壬工作室”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女画家,受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关注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状态以及生命价值,探索以“别样”的表达方式超越了公共语言模式,由此拉开了女性主义艺术的序幕。经历了世妇会期间的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各种规格的女性艺术展的“总动员”,到98年《世纪·女性》艺术大展的开幕,宣告了女性不再是一个“失声的群体”,女性不再是一个被看、被说、被画、被赏的文化的客体或是文化的“宠物”,而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文化的主体,是与男性一起创建未来新文化的主力。女性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和美学价值成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此女性艺术开始了从文化的“边缘”走向文化“主体”的旅程。

如果说,女性在寻找艺术中那失落的“自我”时,偏于性别回归的话,在有意识和无意识间强调着性别的差异性,找回作为女人的本源,还女人一种自然的天性。也可以说这是在“寻找女性”自我的阶段,这是一个女艺术家群体自觉参与所掀起的女性艺术的热潮。不可否认,热潮中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局限和偏向,如过多地沉缅于“自我”的狭小圈子,在自我的情感世界里,自怜、自怨、自娱、自乐,迷失着精神的追求。不少艺术品从内涵到表现形式上存在趋同倾向,也有不少存在着性别的“自恋”偏颇,或标榜“女性”作秀的功利弊病,女性艺术在热闹之下显露出的浮躁和薄浅,女性艺术又将如何走出困境?

关键字:女性艺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