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治平是一个在人生与艺术的哲学追问中寻求艺术表现的艺术家,“瓶非瓶、非常瓶”既是他作品的标题,也是他主要的创作理念。卢治平在他的版画创作中,将彩陶、青花、瓷器、明式家具等传统文化符号元素,融入当代创作语境,通过刻意的颠覆、结构、重组并整合,赋予之以具有全新的当代审美意味的物化呈现,并与现代主义美学相结合,形成全新的构成逻辑。其目的一方面是把传统文化符号从已经失去锐气的传统文化语境中解放出来,形成新的有意味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种错位空间的视觉体验为倾向于物质的现代人提供一个新的精神空间,使其重新确证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
版画对于苏新平来说,有着超越其本身的重要意义。从内蒙古到北京,苏新平怀着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探索的激情,尝试着荒原与北京以及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他所具有的荒凉、苍劲、孤寂又大气磅礴的理想主义“荒原”美学特质,和“北京”这个浓缩了所有中国问题及情绪的地方,形成了尖锐的对比。苏新平以他孤寂和冷静的描述,痛苦而又不安地见证着人类的人文行程。而这种“苍寂的精神和天然的社会道德感”正是他绘画艺术的力量所在。《干杯》系列作品以近乎重复的当代人对于权力、金钱、成功、声色犬马等唾手可得的幻觉作为版画视觉的表现元素,阐释了自我对于欲望无所抑制的艳俗世界的讽刺和批判,体现了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意识。
唐承华的创作注重过程的偶发性,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焕发着抽象表现主义和行动艺术的激情。他跨越不同材料、媒介,形成独具个性色彩的表现风格。跳出版画的专业局限来看,唐承华的艺术创作在表现手段上糅合了抽象的艰涩与意象的感性,在色彩的表现上驯服了墨的内敛与矿物颜色的张力,在时空的质感上兼备了通过材料表现出来的可触性与通过情绪传达出来的空间的神秘感。大笔雄浑的墨色在唐承华作品中奠定了色彩与空间纵横交锋的基础,而矿石粉末幽深的蓝色、炫目的桃红和翠碧的绿则如同大地的坩埚里彩色的岩浆在时间的长河中凝固与流动。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较量中,材料作为最基本的语言元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画家以版画的印痕作为主导语言,通过唤醒材料中蕴涵的精神属性来阐释带有永恒感的时间痕迹中夹杂的瞬间即逝的伤感与苦涩。
徐宝中多年来一直在与尘世喧嚣中的自我的抗争中思考艺术的本质与表象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各种思潮对于每一个敏锐的艺术家都充满了诱惑,徐宝中在各种流行样式、荒诞和戏谑的流里走到疲惫的今天,蓦然回首发现了对象的疏离所带来的言不由衷的牵强,于是他停止了所有津津乐道的细节和肤浅的表象,以一种带有距离感的陌生情绪来重新审视艺术的本质,大音希声,这就是《无语者》系列。在徐宝中的艺术创作中,版画的肌理美始终是他画面组成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其与艺术的本质的关系、与所关注的对象的距离也正在这或疏或密、或浓或淡的肌理表现中变得或近或远,或朦胧或清晰。然而不管怎样,艺术家内心的感觉始终是真实的。
张广慧致力于将其熟练的传统木刻技法与现代数字媒介有机地结合。他的作品在传统与科技、传承与创新、个性与共性、文献性与广泛性的相对关系中体现着自我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问题的敏锐感悟。在张广慧的版画创作中,孜孜以求的已不是形体的塑造、技术的呈现以及故事的陈述,而是在木刻语言和形体的关系中,更加突出木刻语言元素本身的主体地位,正如同数字媒介的呈现规律一样,在有序和无序的组合中寻找秩序,并随时打破这种秩序。继而,通过木刻语言元素的有机组合,画家通过《北渚》、《洗发的人》、《情人节》等系列作品,传达了自身对于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近期的《情人节》系列作品表达了艺术家对西方流行文化混杂于中国社会复杂的深层结构中的疑虑,暗示了一种暧昧的期待和矛盾的接受。
梁宇是一个理性大于感性的艺术家,在他貌似平静的作品表象的背后,蕴涵着的是画家对于人性、人生以及生命与其生存其间的环境的关系等命题的深刻思考。多年以来,不同生存环境中生命的状态是梁宇始终如一关注的对象,不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于是便有了《有窗的风景》系列,有了画里画外艺术家与生命的凝视与对话;人生的所有机遇和转折是那样的神秘而又不乏预感,《信号灯》的闪闪灭灭是那样的相同而又不同,也许在红灯与绿灯交错的刹那,生命的意义已如那风驰而过的列车,只把记忆留给小站,留在方寸的画面上。
长期活跃于当代艺术群体的声音艺术家李劲松(Dickson Dee)醉心于对各种具有独特个性面孔的声音的采集、组合和现场演奏,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声音不仅仅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同时也是可视、可嗅、可触、可感的感官对象,因此,李劲松的音乐像一个善解人意的精灵,随着倾听者视域的改变、情绪的变化而做出调整,从而使听者体会到一种物我融一、浑然天成的境界。李劲松长期参与当代艺术,尤其是影像和声音艺术的创作,在创作中,他摒弃了传统音乐依赖的一切物性因素,而是以日常生活中采集到的独立声音元素作为创作的基本语言要素,因此他的作品以随机性和偶然性见长,充满即兴的色彩。
三、关于联盟的社会公益性质与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
关山月美术馆多年以来始终关注如何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公益性质和发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近年来,通过义工队伍的培养和美术馆第二课堂,以及公共学术讲座等形式,在专业美术展览之外,为市民提供多层次、多品位的文化服务和教育服务,同时也同深圳市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合作,为残疾儿童提供学习和展示自我的机遇和舞台。至2009年,关山月美术馆已组织公共学术讲座50余场,美术馆第二课堂及展览进校园、进社区等公共美术活动40余次,培养义工队伍300余人,在发挥美术馆的社会公益作用和教育服务功能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成员在进行版画创作、交流的同时,也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展售版画原作挂历的形式为中国的孤残儿童捐款。版画原作年历展初始于2003年底,由周吉荣策划,与北京红门画廊合作,为飞利浦海德基金会(中国残疾儿童村)筹措基金,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成员苏新平、陈琦、周吉荣、贺、张广慧、唐承华六人首先参与了展览活动。此后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都会在北京红门画廊展出并义售,至2008年,共为基金会筹措基金70余万元,版画原作展由此也成为红门画廊每年岁末的品牌展,随着这项活动被公众更多地了解,每年参与的版画家逐渐增加。2005年起,版画原作挂历展应邀陆续在武汉、上海、英国剑桥、日本名古屋等地展出,从而也实现了联盟向大众普及版画知识,使版画成为社会的艺术的目的。
可见,在注重社会性这一点上,关山月美术馆与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不谋而合。因此本次的展览活动着意突出与观众互动的社会性特点,包括学术展览、研讨会、学术讲座或版画制作演示以及版画创作体验互动活动四个部分,其中特别包括了一个与深圳市教委合作的“中加少儿版画教育和交流活动”的部分,真正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与学校的美术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专业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相对于画集的标题而言,此次的展览活动或许更像是一个综合的社会活动,这恰恰形象地说明了我们一直所关注的学术话题: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对于策展人和主办机构而言,艺术活动的本质又是什么?艺术家也好,策展人也罢,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是不能够脱离这个社会而存在的。我们依存于这个社会生存,就要坦诚地面对这个世界,用真诚的语言去说自己想要说的话,用真实的行动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儿。不管这种语言是抽象的也好,是具象的也罢;也不管这种行动是内敛的也好,是张扬的也罢,只要说得明白,做得磊落,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