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复制的力量
复制的力量
作者:秦俭    来源:    日期:2010-05-27

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描述当今的视觉文化现象,都无法回避本雅明最先提出的对——由机械技术呈现的(现在已是数码液态化的)——复制性观看。复制技术改变了视觉信息的传播手段,在阅读角度上给观者和视觉形态的制造者带来似乎是无穷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一方面,世界由此变得越来越小了,在同一时间里,相隔万里的人们就可以分享同一张图片或影像的视觉信息;另一方面,涉及到文化认同的问题或答案,世界却变得越来越具有迁移性和不确定性。

在当下的视觉设计中,出自不同动机的复制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各种复制语境的显现就像把同一个词放入不同内容的句子中时具有的多义性一样,其解读的角度在延伸或扩展中显现了多种相似与差异。概括地看,复制至少涉及到如下方式或行为:模仿,再现,传承,记忆,生产,抄袭,改变和创作等。上述不同含义的体现与不同地域或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关涉到政治和经济上的——一些深层的联系。我个人愿意把这些联系归结在一个问题上:即对何谓多元文化——这样一个令当今全球人关注的问题——进行的理解和思考。

在本次展览之前,我安排了对几位参展院校的策展人的访谈。从接受访谈者表达的观点中,与复制现象相关联的文化认同问题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荷兰桑德伯格学院应用艺术系主任安德鲁·克莱(Andre·Klen)表达了他和他的学生们对复制的态度:“我们应用艺术系的学生们的兴趣更多的是集中在单件产品的设计上,而大规模生产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值得考虑的问题……。当然我的学生也意识到了复制概念所包含的另一种力量,即从批量化生产的角度显现的经济力量。但是在我们的讨论中,学生们关注的是其负面的意义,例如:这些设计产品是廉价、丑陋和毫无灵魂的。”安德鲁的观点十分清楚:即复制可以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行为,但对他和他的学生而言,复制行为中的个性化解读才是体现设计的价值所在。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策展人马文认为:复制行为在过去三十年的中国社会中一直处在演变与进化之中。它既“折射出一个想象力创造力匮乏的国度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又“何尝不是一种反抗资本霸权的活动,一种准观念艺术家的行为艺术?”。从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的角度看待霸权,马文把非创造性的模仿行为视为另一种文化输出所显示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确为全世界所高度关注。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许芳慈女士以刚刚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个展的艺术家Tino Sehgal为例,指出:他以从来不创作艺术“品/物件”的方式对“艺术作品之稀有性的经济法则”进行挑战。”如果说,安德鲁看重的是复制行为中的单体和个性的存在价值,Tino Sehgal则是对由单体和个性产生的稀有价值提出了具有反讽意义的质疑。

以上三位策展人的观点都直接指向了金钱与经济对艺术品或设计品起到的制约作用,其观点背后的焦点十分清楚:个性化的单件物品设计和批量化的物品设计在复制概念中是两种不同的力量,而与这两种力量相对应的是创新与模仿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行为。沿着这条脉络继续做出区别:在这个地球上的那些地方是在进行个性化的创新,那些地方是在模仿。答案似乎变得很清楚和简单。

2005年,在我参与策划的一个在厦门的国际雕塑展览项目中,美国艺术家Sam Durant的作品方案中涉及到的复制的手法引起了我的注意。通过传真机Sam Durant递交的方案是一个列有7把不同颜色和造型的塑料椅子,在文本中他做出了如下解释:“应该在中国发现这些椅子,而这些椅子是可以在任何国家发现的最普通的椅子。”接着他解释说:“这些椅子在设计或生产过程中没有专利或版权问题。这是在家具中真正平等待人的椅子,几乎在世界的任何国家都可以看到,并且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生产。”再接下来他用一句话解释了他的作品主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是(由西方的)现代主义者设计的单体椅子的乌托邦视野的成就,是由发达工业制造的既廉价又广泛使用的家具。在全球化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中它也许是最具有象征性的。” Sam Durant选用的材料是由手工制作的陶瓷,以此去除其实用性和无处不在的功能。在这件作品的方案中,Sam Durant把复制中的个性化创新和无个性化的模仿拉回到历史与现代以及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发生的意义转换之中,使我们看到了同一个概念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中发生的一个循环性质的意义演变。

对现有形式的解读取代了形式语言的原创,这一在当代设计领域中出现的转折点让我们看到了置换,挪用,粘贴……等普遍流行的手法运用。如果说,运用以上手法的原因涉及到迅猛发展的信息传输技术和全球化的趋势这一大背景,它的最明显的变化便在于:意义或价值取向上的单边的文化模式受到了来自世界范围的人类的超时空的直觉,思考与想象力的质疑或冲击。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不乏壮观的图景:在一座城市里,在一个家庭的寓所里,甚至在一个人的穿着和言行中,复制几乎无处不在。复制的动机或目的可能出自猎奇,时尚,经济利益,记忆或想象等各种不同的原因。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狂风暴雨般的各种复制行为在向我们明确地传递着一个信息:在错位的时空交叉中,由地域划分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模式正在经历一次被重新加以辨认和理解的迁移过程。

关键字:设计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