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旅行最简单的解释是「出游」,与「观光」、「游历」是相似词,而与「家居」则为相反词。深入一点来说,旅行是享受人生的方式,不但可以欣赏旅途风光,也能体验各地文化,它可以是搜集生命经历的过程,也可能累积许多乐趣或是难忘的记忆。对于当今文学与批评研究者而言,「旅行」指的是跨越空间与时间的运动,以及与离开家园相关的经验书写(注1)。而对于画家而言,描绘旅途风光不仅是个人的行旅记录,同时也可能受到异地经验的启发,从而开展新的创作历程;而透过策划展览的方式,其他观众也可参与艺术家的旅行体验,透过欣赏画作的过程,观众也成为另一个意义制造的主体,并且各自再经历一段视觉或心灵之旅。
海洋环绕的台湾,在16世纪后半期,航海而来的西方人即以这个岛屿环境优美,而将之称为美丽之岛。台湾气候属于亚热带,但却拥有百座三千公尺以上的峻秀高山,因而人们也可以观赏到冬日雪景;岛屿的南端因为长年温暖,所以名为「恒春」。自然样貌变化多元的台湾,却也因为多山、平原狭窄、河流湍急,经过岁月更替,有些美丽景致不免随着天灾地变而消逝,但无论自然界如何变迁,艺术创作者却已透过视觉图像,为自己、也为观众,留下了许多沧海桑田,以及片断的「永恒」。
1696年清朝康熙年间的《台湾府志》已有台湾八景的记述(注2)。曾刊印在地方志书上的台湾八景木刻版画,属于格套景色与实景较无直接关连,而与文学记叙较为相关。1927年日本政府透过《台湾日日新报》推动台湾八景票选活动,选出了当时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八景十二胜,所谓的八景是:旭冈(基隆)、淡水(台北)、八仙山(台中)、日月潭(南投)、阿里山(嘉义)、寿山(高雄)、鹅鸾鼻(屏东)、太鲁阁峡(花莲),景点几乎遍及全台,这些地点将来皆有开发成国家公园的考虑。十二胜则为:草山、新店、大溪、角板山、五指山、狮头山、八卦山、雾社、虎头埤、旗山、大里、太平山,似乎各个行政区都被公平地分配到了一个名胜地点,1935年画家吉田初三郎也发表了台湾八景的系列实景写生作品,无法亲自前往旅行的民众,藉由明信片发行,看图即可游览。1953年台湾政府又重新推定「玉山积雪」、「阿里山云海」、「鲁阁幽峡」、「清水断崖」、「大屯春色」、「双潭秋月」、「安平夕照」及「澎湖渔火」为台湾八景,而2005年也有一次最新的台湾八景票选。但是,无论官方版本的台湾八景是如何变化,一般民众心目中其实都有其最想一游的处所,而这些私房景点,虽然不一定是台湾著名的风景胜迹,但对每个人来说,却都具有深切的意义。至于艺术家们的彩笔,又是如何挥洒这些台湾「名所」呢?「台湾行旅」规划展出50件描写台湾各地风景的平面创作,包含了大家耳熟能详、外国旅行者向往的日月潭、阿里山、鹅鸾鼻等台湾名胜,这些作品都是由台北市立美术馆目前所典藏四千余件作品中精挑而来,展览将透过8个展示区,呈现画家独到眼光所掌握的台湾风采,而希望观赏者不只能得到浮光掠影般的印象之旅,而是有所感动的心灵行旅。
二、展区介绍:
一、东北角的山与海:金瓜石、九份山区,以及野柳海边,都是台湾北部著名的海滨山城。黄昏夕阳余辉更是这些区域的赏览重点。画家也喜欢以此为题来创作。
这个区域共有5件作品,林克恭「金矿—九份」藉由严谨构图及简洁造型,将九份山城层迭的建筑物与坡地峦峰,条理有致的安置着,全图以调和的金黄、灰绿、乳白色,营造明净亮洁的气氛,整张作品闪耀着纯粹而饱和的光彩。
陶晴山1995年秋游写生水墨之作,他以斧劈干擦、赭石晕染,将「龙洞」晚霞绚丽尽搜画底。
席德进融合水墨意趣的水彩画「金瓜石山势」,是他生命将近之时所画的夕阳之景,特别引人入胜。
二、观音山、淡水河:淡水港是清朝咸丰10年(1860)后台湾对西洋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个区域充满历史与岁月更迭的痕迹,自然与人文景观皆变化丰富。
这个区域共展出4件作品,不同的艺术家对观音山、淡水河各自都有深刻体会并各自展现特别取景,并且都在画作中展现自我独特的画风。例如郭柏川采用宣纸来画油画,揉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的个人风格,使用灵活笔触及强烈对比色彩,描写阳光下淡水河畔观音山景,画面耀眼活泼。而与之对比的则是廖德政夏末秋初「观音山远眺」的润泽诗意。
三、台北城内城外-城乡风光与街景:从大稻埕到台北城,从碧潭到剑潭,从西门町到东区101大楼,台北这个台湾首善之都,不断改变着城里与城外的边界,而有些画里的景点,如龙思良所画昔日的士林夜市及中华商场,现今都已不复存在,只在画中留下耐人寻味的景点。
这个区域共有7件作品,而杨三郎「台北旧街」厚涂的暖色调和短笔触表现出缤纷斑驳的岁月痕迹,而可爱的点景人物则使画面凭添怀旧之情。
马白水用层次分明的蓝绿色块创造出碧潭周边的青翠山峦,而许武勇虽然也是采用灰蓝色系,但因不同的结构,两者画面气氛有着极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