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
——写在“当代肖像艺术研究展”之前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07-12

陈海强参展作品

编者按:由上海艺术家杂志社主办的“似是而非——当代肖像艺术研究展”于7月3日至30日在上海太阳虹画廊展出。此次展览是有着不同画家参与的一次高水平的专题性展览,目的是为了促进艺术家之间关于肖像画的表现形式与方法的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探讨当下肖像画艺术的不同审美需求及时代意义。参展的艺术家中,既有久负盛名的资深画家,也有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新锐画家,参展的作品中,既有他们的代表作,也有他们最新的实验性作品。相信在诸多画家们不断努力研究探索下,中国的肖像;绘画一定会诞生出符合当代审美要求和艺术价值的完美作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肖像画的需求也增多了起来,那么什么是有艺术价值的肖像,人们对此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如果以像为最高的目的,那么在现有的照相技术和电脑成像技术就可以完成,没有必要再用绘画来表现了。评价画的好坏以“像照片一样”!那么画肖像画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要你画成像照片一样的人,或把你画成照片一样的人,都是对肖像艺术曲解的人。

肖像在绘画中是个专有名词,不是以人物为内容的创作都可以归为肖像画,肖像是和现实或过去的实际生活中的人物相关的艺术创作。在当下, 肖像的创作不再是简单人物形象和身份的记录,更多的是艺术家以所要画的对象为创作素材进行的艺术创作。

今天,肖像画更多的是艺术家和所画对象之间的灵魂的沟通,再借用形象的特征进行表述,更多的是表现画家对所画人物的主观看法,更多地体现了画家自身的存在。画家不再是简单完成定件的艺人。

有价值的肖像艺术的主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从要画肖像的人转化到了画家这边来了,被画的对象只是画家艺术创作的参与者,你会因为画家而改变你肖像的价值,它已经不再是你的形象简单的记录,而是可以流传后世的艺术品了。当你展示给别人观看和欣赏时,更多骄傲来自于你是这个艺术品的参与者,是作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件艺术品是你和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也许这就是人们还要手绘肖像的原因所在。

画好一幅肖像,不是简单的技术好就可以画好的,更多的是需要和所画对象的沟通,对其有深入的了解。许多我们所熟知的大画家都画过无数的肖像,不过杰出的作品大多是自己的朋友和亲人甚至是自己的肖像。这方面最杰出的要数我们所熟知的伦勃朗了,他面对自己的脸,不断地探索表达出了岁月在人们脸上留下的种种痕迹。好的肖像画,可以随着时间的流失反而永存。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是很好的例证,蒙娜丽莎因为达芬奇而流芳百世,是达芬奇让我们记住了她的永恒的微笑。

由于肖像画的特殊性,它向来是画家的综合能力的试金石,众多经典的绘画名作,都是画家以肖像画的方式,探寻表现对象的外貌、内心和精神过程。

在绘画的过程中,艺术观念和艺术追求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的画面,也形成了不同的关注点和表现方法。有的注重逼真地再现对象的外貌,有的注重揭示对象莫名的内心世界,有的则借题发挥探索抒发情感。这样肖像画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所画对象的肖像了。

从这个层面上讲,懂得肖像画意义的人并不是很多。肖像画首先必须是像,观者通过可视的画面知道所画的是可以识别的对象,既画的是谁;然后是欣赏画家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欣赏画家是如何把三维的立体的实物对象转化在二维的平面上,它必须是通过以形写神以获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从而形成有意味的艺术形象。不过一旦肖像中的像失去了可识别的意义后,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成为首要的了。

这时画中此人非平常意义的此人——“似是而非”。这也就是此次展览名称的来由。

马蒂斯解释他的肖像作品时说:“并不依赖精确地复制自然的形态,也不依赖耐心地把种种精确的细节集合在一起,而是依赖美术家面对自己选择的客观对象时他那深沉的感受,依赖美术家凝聚在其上的注意力和对其精神实质的洞察。”现代艺术家们将他们的作品中对客观现实的关注已让位于主观表达的需要,艺术中没有也不能有绝对真实的再现,艺术的真实时刻承载着艺术家的主体精神。

关键字:肖像,当代肖像艺术研究展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