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2010•曾梵志
2010•曾梵志
作者:巫鸿    来源:    日期:2010-08-12

“展览起始处的一张单幅油画构成这首交响诗的序幕。这是一幅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绘画:一只刚被屠宰的硕大猪身,剥去皮肤的躯体尚流血不止。快速、狂放的笔触透露出艺术家的激动和专注。“序幕”在这里显示为两个意义。一是它造成悬念,引起观众对展览的兴趣和想象。二是这张画在图像和概念上都与曾梵志的早期作品---特别是《肉》(1992)和《人类与肉类》(1993)---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含蓄地指示出目前展览的历史维度。

沿着画旁的楼梯走上二楼和三楼,这里展示的油画延续了“绘画”的媒介,但随着空间的转移形成两组,各自具有特定的内容和视觉逻辑。两幅10米长的巨幅横亘二楼展厅,是艺术家至今为止所创作的最大画作,也可以被看成是这个展览中的第一乐章。两画都以乱笔绘出抽象风景---更确切的说是艺术家脑子中的风景意象。本次展出的这两张画都以极度拉长的画面表现野火焚烧的旷野。干枯的枝条痉挛地伸向天空,构成悬挂在画面前方的屏幕。白炽的火焰在屏后跳跃,在丛林密布的大地上留下颤动的暗红积碳。但是两张画的不同基色---一张以银灰贯通全幅,另一张以红、蓝、黄、绿构成强烈的色比---传达出相当不同的意境。相对竖立在展厅中,这一展示方法迫使观众观察画面的细部---这是传统手卷的观赏方法,也是艺术家创造这两张画的方式。夹在两画之间,处于“顾此失彼”的状态。

三楼上的油画持续了乱笔风景的模式,但是一个新的主题---动物---出现了,并进而延伸到四楼和五楼的展厅。在三楼的画作中,动物出现在痉挛枝条所组成的屏幕之后,常常直视观者,似乎在倾诉着什么。在沉重悲凉的氛围中,它们忧郁的目光似乎透露出孤独和绝望。这种悲怆的情绪在四楼中得到了更明确的体现。这里,两支粗大的猛犸象牙从上方垂下,消失了的肢体暗示着这种荒古猛兽曾经存在但终于灭绝的悲剧。其它一系列木雕表现毡布覆盖的动物遗骸。毡布的流畅皱褶如同出自古典大师手笔,体现了一种宁静的美与庄严,因此更突出了隐藏在下面的悲哀和残酷。这些木雕---包括那两支猛犸象牙---都以传统的漆器工艺制成。经过反复地髹涂和打磨,雕刻的表面形成如老象牙一般细腻柔润的质地,暗示着时间的积累和历史的沉积。最后,在展馆的最高一层陈列着曾梵志的铜版画和铅笔素描。重复着乱笔风景和动物的主题,这些小型作品反映出艺术家对这些题材更为个人化的进入。

回顾陈列于第三、四、五层展厅中的这些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我们发现它们形成一个超越艺术媒材和风格的集合体,有若一个具有丰富乐器和音响的乐章。这些作品包含了曾梵志的首批雕刻和铜版画,显示出他的艺术创作中的新的维度。融合了动物的形象和对死亡、遗迹的隐喻,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艺术家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一方面又与展场的历史发生互动---外滩美术馆原址上的亚洲文会大楼—也称为上海博物院---正是在一世纪前以其自然科学陈列中的动物标本而著称。

我们因此也可以懂得这个展览中最后一件作品的意义:位于美术馆外一座新建教堂中的这个空间装置构成了展览的第三乐章或尾声。利用教堂的排排竖窗,曾梵志以其绘画为素材创作出一组组亮丽的模拟玻璃镶嵌画,将教堂造就成一个光与影的灵境。教堂中陈放的唯一雕像---一个以布覆盖的“隐含”的圣母和基督像---给这个境域提供了一个焦点。在此处,忧郁和压抑让位给凝重和崇高,死亡的讖语终于转化为希望的预示。”

关键字:外滩美术馆,曾梵志
分享到:
展览链接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