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中国“约会”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中国“约会”
作者: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期:2010-08-18

“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于8月29日至11月21日在威尼斯举行。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所属的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具体组织的中国馆展览定于8月26日至11月30日在威尼斯处女花园及军械库举办。”8月10日,中国馆策展人唐克扬在京发布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相关消息,本届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确定为“来此与中国约会”,关注的是展望未来的建筑空间。

本届建筑双年展的主题由金泽美术馆、纽约新博物馆的设计者、今年的普利策奖得主妹岛和世确定——“相逢于建筑”。妹岛和世解释说,这次展览将使人们体验建筑的可能性,理解建筑如何表达新的生活方式,与它有关的是一种由不同价值和方法所创造出的建筑。

在这个唐克扬心目中“非常人间化的题目”的指引下,妹岛和世所设计的展览“让每一个建筑师或者每一个主题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这意味着参展者们将成为自己作品的策展人……展览将成为一系列的空间,而不是一系列的作品。”——这也是唐克扬所认为的,通过朱锫、樊跃、王潮歌、朱育帆、王卫、徐累等中国建筑师和艺术家的作品,“邀约”世界观众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特色,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趋势“相逢”。

意园,风墙,蓝桥会

“当人们订立一个约会,他们也许不知道建筑是什么样子,这时建筑的意义就不存在;而人们到了那里,建筑才存在,‘约会’于是发生在建筑空间浮现和明晰之前,建筑的意义也因此只能在建成之后才得以获得言说。”唐克扬表示。

“约会的建筑首先是属于传统的。《蓝桥会》之类的故事象征着建筑和景观所见证的‘信’,牵系着空间演进不可或缺的历史情感和记忆,这样的积淀和共识为社区的自我组织提供了物理契机,也为进一步的交流打开了新的通道。”唐克扬说。“没有相约就没有聚会。”和他一样这样坚信着的,是建筑师朱锫。

他的作品,或者思考,是《意园》。

“我的建筑不是以想象的方式塑造,而是通过下部透明、上部不透明的白杆来构筑园林式的空间,远看像白云飘浮在地面上,走进也可以像园林一样穿越其中。我以这种流动的、写意的方式来表达中国园林的思想:有形与无形、开放与封闭……这样一种模糊的状态。透明塑胶材料配合LED光照,这些现代的材料也能展现轻柔的园林意境,而不是只用传统园林所用的材质。”

如果说朱锫的《意园》想让观者以穿行,而非观看的方式传递约会的概念,大型实景演出导演樊跃和王潮歌此次“跨界”,却想以“小”装置“借助自然、顺势自然”地“玩一把”。“中国馆原有的通道是我们不能改动的,‘正面进攻伤亡会很大’”,所以樊跃他们要“绕道后面”——不做具体的形象,而是用风作一堵墙,用风取代墙的位置。“我们想用鸟去和风墙体验,‘鸟’飞起来,撞倒墙上后,它会变成透明而静止的鸟。”樊跃说。樊跃、王潮歌表示,在做风墙时,人距离墙10公分时还毫无感觉,但人走过去时,风的力量就会被感知,“面对建筑,感受是最重要的。”

此外,建筑师朱育帆以锈钢板铸造了一个广场式开放空间的“路引”,规范和提示着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同时,展览还选择了两位以“人和空间”为创作对象的艺术家作品:王卫长期以建筑装置作为思考媒介,他此次的摄影作品,感悟性地呈现了空间营造为人们之间“约会”带来的变化;徐累的作品对应的是空间与看的关系——“我的灵感源自老照片簿和中国古典园林的洞门,每一个单独的洞门场景里,有树木、桥梁,而从后面看,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可供约会的空间。”徐累说。

诸如此类的“约会的建筑”,包括某一个确凿的地点:一个建筑的入口、一段下行的台阶;包括某一个富于包容性的空间:广场、茶楼、园林、小咖啡馆……也包括兼具以上两种“约会的建筑”的特点,由集体的和历时的体验汇集成了丰厚而鲜明的形象:一条河流的水岸所构成的城市景观……唐克扬把这第三种“约会的建筑”放在了文献展览部分,汇集国内数十家建筑师事务所、院校和建筑师的实验和表达,将侧重阐释“公共空间”在中国当代的发展历程。“归根结底,约会情境下的中国建筑是关于未来的建筑,也是关于过去和现在的建筑。约会发生在建筑之前,而建筑诞生在约会的完满之中。就像现象学家们所看到的那样,在这里,世界是一种既自行开启又自行克制、既显又隐的‘发生’。”唐克扬说。

建筑帮助人们建立联系

在描述“相逢于建筑”这个主题时,双年展主席帕洛·巴拉塔希望借此重启关于建筑和它在文明中角色的讨论。“这一学科必须站在这样一个立场,接受组织我们生活空间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它必须触及最顶端的一个问题:公共事务。”

为了回应这一主题,“来此与中国约会”的中国馆刻意展现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营造,旨在呈现中国建筑学应有的尺度和思想性。基于此,唐克扬重点介绍了这个以“约会的建筑”为题的文献展览部分:参与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建筑院校及建筑研究和实践机构。展览的对象未见得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它可以是一个知名的地点,可以是单体或复合建筑物的室外和室内空间,也可以是大尺度的景观、园林和人造环境,这些空间具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在不同角度上对“公共空间”做出了自己的回应,是“由不同价值和方法所创造出的建筑”。案例的选择有意呈现一定的多样性,在关注现实的,新近的,容易定义的,设计本身出色的建筑的同时,我们的关心也延展到虚构的、传统的、不易描述的、设计本身不起眼的空间,从《蓝桥会》到当下的现实,从民国建筑到当代建筑,从“经设计的建筑”到“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从日用建筑到明星建筑,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展览将真正成为“一系列未定的空间”,同时它也使得我们更贴近中国建筑当下的现实,在整体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暂时抛开建筑“作品”的概念,思考有关“我们的社会将向何处去”的严肃议题。

从这里出发,中国馆拟定的题目“约会”,指称的是一个模糊的,或者说即将发生的约会,将个人的感性和公共的情境相勾连,同时又给它们各自发展的余地,生发出公共意义的可能。

“希望展览帮助人们与建筑建立起联系,帮助建筑与人们建立起联系,从而帮助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妹岛和世也表示了相似的观点。

也许,最为切近的联系来自亚平宁半岛的地中海气候。“8月的威尼斯热浪袭人,作为上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5个参展人之一,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建筑师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出建筑,真的是不常有的经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克成说,“当我们如今的社会高速发展,使得我们已经缺失了约会前脸红心跳、急不可待的心情,希望我们这次去威尼斯的建筑师们能带一点羞涩和心跳,用建筑,让我们的约会变得值得我们渴望。”

关键字:建筑,双年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