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上海双年展:因何而排演?
上海双年展:因何而排演?
作者:邢陆楠    来源:    日期:2011-01-18

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的标题是“Rehearsal,,巡回排演”。在其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篇文章《什么是排演——关于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的批判性思考》,此文是这样定义本届展览的:强调展览作为一种文化生产的实验性和开放性。“排演”是排布与推演。“巡回排演”是开放性的和流动性的,强调展览的策划情境和展开的过程,强调展览的创作与生产意识。按此文字讲来,整个双年展好比是当代艺术的剧场;所有的演员则由艺术家来扮演;策展团队,类似导演,关注的是策划管理的过程而非通过展览达到一个目的,结果或者表达。这三位由来自中国内地的策展人所组成的团队实在是充满了野心和冒险精神,敢于通过展示“静态成果”来表达他们对于流动性,充满激情的创作过程的关注。这种自我的冲突与矛盾,使我们不得不对此次展览的学术性产生怀疑。

疑点如下:

“巡回排演”,它究竟是为何而排演?是在全球视野下,对于当代艺术先锋观念的探索,对于艺术问题,策展等问题的思索?抑或只是作为一个实验品而存在——这件实验品涂抹着国际化的虚浮外观,其本质却是无法抹去的体制内国有经营产物?

上海双年展策展人团

序言

本文试图从今年上海双年展的主体入手,扼要分析其理论和管理模式,找出近十年来,上海双年展发展的规律。出现在本届展览中的问题并非偶然,我们应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其进行关照。

今年双年展给观众一种“乱糟糟”的感觉,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主题所指隐晦不明,名称又过于学术化,导致普通大众不知其所云;另一方面,布展的凌乱,使艺术品——似乎与主题并不相关的作品,像杂物一般被堆积进入本就狭小的展览空间;其三,参展的许多作品都来自于所谓的“巡回排演”项目,本届展览本划分成了五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以舞台剧中的“幕”来命名,然而,这五幕排演彼此很难找到相关的联系——第一幕:胡志明小道,第二幕:指路明灯;第三幕:巡回排演;第四幕:待租赁艺术家;第五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尤其是最后一幕,包括一个在上海美术馆外的小型展览和一系列关于印度当代思想的学术讲座。虽然策展人一再引用譬如,BertoltBrecht,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戏剧理论家的言论来强调本届展览的学术性,我们还是不禁产生怀疑:这样扩大“巡回排演”的覆盖面,是出于对本题学术性地探索,还是借助“排演”这一模糊的概念,把不相干的作品,甚至发生在上海2010年末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包含在内的一种“策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今年上海双年展的策展团队是由三位国内策展人来担当的。自从1996年第一届上海双年展,十四年已经过去了。1996年和1998年的展览还只是一个尝试,展览只包含了国内的艺术家。第三届展览,即2000的“快成快客”是真正意义上到国际化双年展:第一次,国家经营的上海美术馆邀请了国际上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参与展览。从那以后,几乎每隔两年,上海双年展组委会都会邀请一到两位国际策展人策划展览。而在今年的“巡回排演”中,策展人无一例外产自本土大陆:范迪安,现任中国美术馆的馆长,中央美院的前任副院长,是本届展览策展人团队的领导式人物;高士明,现任中国美院副院长;另一位策展人,李磊,现任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熟悉中国官办展览运营模式的人们,在看到这样的策划名册时,也许会想:上海双年展,到底是与世界其他主打学术性、先锋性的双年展同步调的展览,还是一个披着当代艺术外表、放大了的官办全国美展?

关键字: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