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时代能够像今天这样听不见艺术批评的声音。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最为明显也最具讽刺意味的一种现象。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这对孪生兄弟在今天更多地不再是为了共同的艺术理想彼此携手,而是被一个巨大的漩涡所左右,那就是艺术市场。
今天,艺术市场成为艺术界的中心话题,这个原本是艺术生态链条中靠后的末端环节,竟然成为了“前沿”课题,占据了艺术写作、艺术传媒、艺术展览的大部分“份额”,真是后卫成了前锋,令人匪夷所思。
曾几何时,艺术批评(曾经以理论探讨的方式出现)与艺术创作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共同为中国艺术的现代启蒙和当代转型谱写了激情燃烧的篇章,共同为争取艺术创作自由的空间承担起思想解放和语言实验的责任。如今,当艺术创作的空间不仅在观念意识而且在物质方式上成倍增长的时候,艺术批评却因为”如火如荼”的艺术市场的急速升温而哑然失语。
这个时代并不缺少有关艺术的文字写作,因为成本成卷的展览图录和各种所谓的文献里刊登着大量为艺术家“量身定做”的评论文章,它们或者充斥着时下流行的某些文化问题的宏论,或者将艺术作品摆在艺术作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对位与阐释,却唯独忘记了对艺术作品自身内部的独特性以及一件艺术作品与另一件艺术作品之间差异性的分析和把握。一切都是“量身定做”,一切都是“就事论事”,展览层出不穷,美文四处洋溢,在繁忙的背后,却没有对这些美文评论的批评和反思,更不用说透过这些铺天盖地的美文能够让人看到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真知灼见了。
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的艺术批评,其实早已没有了20年前力排政治干扰和观念束缚、恢复艺术的自由和尊严、推进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民主的敢为天下先的远见、勇气和信心。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批评没有了自己应有的精神指向,也就不可能发出真正的声音。
物换星移,艺术批评的社会政治背景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千变万变,艺术批评的基本点是不能也没法改变的,那就是它一定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批评方法论,或者叫批评哲学,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挖掘出丰富复杂的语言特征,从而在全球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建设中国自身的视觉语言形态。这是对艺术批评的最高吁请,也是艺术批评的真正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并非朝夕之间,但是对它的清醒认识却是每时每刻都应该保持的。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看到对这个目标的清醒认识,更不用说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写作了。
今天,更多的实际情况是,批评被认为只有与市场或者市场所支撑的展览策划相结合,才能生效。可问题在于,如果这被认为是批评生效的途径的话,那么,现在大量举办的展览活动的各种批评和策划,在“各自”生效的情况下,还有没有可比性呢?大量涌现的关于各种展览活动的所谓批评文章写作,是任其各自为政,遍地开花,还是希望从中找到些共同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究竟如何评价和分析?这就还是需要一种建立在方法论基础上的批评哲学的建构。
抛开这些充斥着我们的视听的由市场化运作带动的各种艺术传媒和展览空间的话题,我们应该重新回到自己的本位,检讨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会有这样的发现,那就是当艺术批评家们在自己繁忙的艺术展览策划之余,对自己早年的理论建构梦想渐渐远去感到隐隐担忧和感伤的时候,不少严肃的艺术家们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创作在语言形态上究竟能否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尽管他们中一些人的作品价格正被各路炒家在拍卖市场上不断攀升。换句话说,今天依然有不少艺术家们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艺术在有生之年能否进入艺术史,自己的创作究竟在语言形态上有什么样的创造性。而批评家呢,是否只是在关心自己策划了多大规模的展览,写了多少为展览而写的文章呢?如果批评家在今天只是为展览而生的,那么,批评家这个称谓还真的要改为策展人了。
要改变和克服艺术市场和展览策划给艺术批评写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恢复艺术批评的理论高度和锋芒,首要之处在于廓清艺术批评的理论价值取向和艺术市场和展览的操作价值取向之间的区别。在艺术市场里需要有理论和批评的引导,但市场的原则是按照艺术作品的供需关系确立的,不是按照艺术作品的价值原则确立的,后者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在展览策划和组织中,同样需要艺术理论和批评的介入和阐释,但展览因为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其理论和批评的支撑在来源和使用方面具有限制性和具体性。只有脱离开具体展览和具体市场操作规则的批评,才有可能对各种展览中的艺术作品的含义做出跨越具体限制性的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并以此为契机,确立各种展览中部分优秀作品所蕴涵的在中国乃至国际艺坛的基本视觉美学特征和价值范畴。
真正的艺术批评的职责是在自己的批评写作中表明自己的理论价值取向,而这种理论价值取向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视觉语言的美学特征与形态特征的分析与把握基础上的。之所以要提出真正的艺术批评在于分析和把握优秀艺术作品的视觉语言的美学特征和形态特征,是因为视觉语言和形态是视觉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媒介的独特之处,舍此,我们的批评写作将无法与诸如文学、电影、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表达形式或媒介的批评写作区别开来。正因为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总是看到大量的所谓艺术评论将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各种要素的关系层面来加以比较和分析,唯独忘记了从作品内部自身的视觉语言的美学特征以及与其他艺术作品在形态上的差异特征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而只有从艺术作品的自身挖掘出蕴涵于其中的独特的视觉美学特征和形态特征,我们的批评写作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在艺术批评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才是对艺术作品阐释与评论的真正贡献。正如艺术在今天是一项文化实践,而实践已不是单一性的,是复数的、多样的和动态的,因此艺术批评所面对的就不是一个单一性的对象,它受到市场的、展览的等等操作层面的因素的诱惑和影响,但它的基本对象却是不变的,那就是它要寻找艺术作品中隐含的独特的视觉美学特征和形态特征并将之公之于众,而要提炼出这样的特征和范畴,批评的方法论或批评的哲学是首要的努力基础。
真正的艺术家要对艺术史负责,真正的艺术批评家呢?对谁负责?在市场、策展和批评之间,我们必须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