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市场解读 > 在矛盾中前进的影像艺术市场 出路在哪?
在矛盾中前进的影像艺术市场 出路在哪?
作者:    来源:画廊    日期:2009-05-05

除了专业的影像画廊,不少其他画廊也介入影像作品的推介与经营,如香格纳、索卡等,都有代理影像艺术家的作品。<BR>

由于拍卖场次和上拍作品数量的限制,拍卖会的容量显然远远无法满足数量众多的影像艺术家对市场的需要。而专业影像画廊的兴起却为影像艺术的展览、推广提供了专业的服务和保障。因此,对于影像艺术家而言,与其挤在拍卖会这一条独木桥上,不如还是回归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加强与画廊的合作。在这一点上,迟鹏的做法是值得大家的重视和借鉴的。

与王庆松、张洹、洪磊等人频频在国内外拍卖会亮相不同,作品同样具有很浓厚的实验性的迟鹏,其作品则很少上拍,他更关注画廊这个一级市场。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在拍卖会仅露过一次面,而且是在国外:在08年9月的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上,其《MIRAGE》以1.6万美元成交。在一些艺术家纷纷利用拍卖结果的公开性而借着上拍卖会扬名立万以求最大限度的名利双收的今天,迟鹏对于一级市场的专注就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己作品的信心。

迟鹏的作品在国内拍卖会上从不出现,多多少少影响了他的名气,但却影响不到他在一级市场的表现。

他作品在2004年开始进入市场。那年他第一次到美国完展览,甫一亮相就受到大家的关注,随后前波画廊也帮他做了个展。当时他的作品价位为1,500美金。2005年开始卖得很好,价位逐渐上升,2,000~3,000美金之间,那一年大约卖了接近100多张;后来,北京空白空间、季节画廊都为他做过个展,效果也都非常好,价位一直在保持在30%的递增,目前为7,000~8,000美金。作品一般为10个版,尺寸多数为1.5×1.2M,但尺寸的大小对价格影响不大。他的周围有一批比较固定的朋友和客户,因此,即使在目前相对较为困难的环境中依然有稳定的销售业绩。由此可见,离开了拍卖会,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在画廊中也可以得到稳部的发展,而且这些发展显得更为真实、可靠。

市场在哪?

目前,不论是在拍卖会上,还是在画廊中,影像作品的市场总体上是差强人意。很多影像专业画廊经营困难,举步维艰。因此,拓展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在中国内地,影像艺术品依其各自的特点而拥有不同的市场。一般来说,纪实性的当代作品和老照片,一直较受欢迎。而观念性的作品则有如其他当代艺术一样,能够接受和欣赏的人并不算多。去年参加中国画廊博览会的一些画廊,就普遍反映作品主要靠外国顾客帮衬。目前国内一些当红的影像艺术家的作品,也主要在外国拍卖会上拍卖。如王庆松从06年以来有约40件摄影作品在拍卖会上拍卖,但其中的30件是在境外的拍卖会;张洹的情况也是如此。又如迟鹏,他的作品虽然主要由国内画廊经销,但其客户群体也以外国人为主。而上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偏向于观念性的。

相反的,以《大眼睛》出名的解海龙,其作品都是在国内拍卖会上拍的。基于这种情况,画廊和艺术家就必须针对自身的特点去制定相应的策略,以有效地解决作品的出路问题。

但国内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即使是那些以外国市场为主的当代艺术家,也无法忽视国内市场。那么,出路在哪呢?

首先,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观念性影像作品就像其他当代艺术品一样“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主要取决于国人长期以来养成的欣赏习惯和审美特点。而要改变这种习惯和特点,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对于包括观念性影像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培育国人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一定的群众基础之上,才能建筑当代艺术收藏的网络,从而促进市场的发展。

其次,当代艺术品价格一直颇受诟病。影像作品与其他艺术品相比虽然价格偏低,但相对于大多数国人的收入而言,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近来陆续有专家呼吁降低作品的价格。我们的看法是,影像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毕竟是一个新近才兴起的品种,其在国内的价格应该尽可能适应国情,大家的眼光应该着眼于未来。因此,这就要求艺术家放下身段,画廊让利,共同培育市场。若能如此,影像市场的繁荣就不仅仅是一个梦想。

上一页  1 2 
关键字:艺术市场,影像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