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美术馆从代表国家意志的收藏到今天私立美术馆的蓬勃兴起, 展览从地下、半地下到今天的人流汹涌,展品从单纯的油画、中国画到装置、观念摄影、行为艺术,同样的现代美术馆真正意义地体现出了“现代”二字的力量,以及当代艺术在30年中终于获得的正名。
上海美术馆:西方经典与双年展的震撼</STRONG> 如果说,地处首都的中国美术馆是代表国家意志的收藏及体现的美术馆,那么上海美术馆则更多地敞开胸怀面向世界, 从改革开放之初就担负了面向海外主动吸收西方艺术之风,并传播自己国家的艺术到西方去的重任。1983年,改革开放之初的举措——上海美术馆举办的“法国250年绘画展”震惊中外,当时我国美术馆博物馆没有西方原作收藏,据现任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张晴回忆,当时尚在上高中的他为了看展览凌晨2点挣扎着起来排队,整整7天才轮上。加上几乎同年举办的“英国十八世纪农民画展”,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引进西方美术史的原作,这让从小学开始学画一直临摹印刷品的学生们首次真正面对西方经典艺术的洗礼。
“如朝圣般!”张晴用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感觉,每张画前站岗的武警更为这种近于宗教仪式的感觉增添了神圣庄严的气氛,很多观众站在画作前不走,还是少年的张晴只能跳起来越过层层头顶张望众人视线的那个小小的焦点,“望一眼仿佛就过了一辈子。”看到临摹过的画就激动得不得了,米勒的《拾穗者》让他肃然起敬, 久久不愿意离去,上海美术馆门外,观展完毕的人相识抑或素不相识,此时为了同一个艺术的梦想与爱好都聚集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之前人们看到《大卫之死》的所有国内印刷品,背景都是暖色调,直到看到原作,才知道,实际的背景应该为墨绿色。那时所有人都傻了,不看原作都不会知道以往的训练其实都是在不准确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误区上的奔跑。”张晴说。
人的触及感的画法,素描怎么才能表达触及感,这些只有近距离接近原作才能细致分明地体会出来。“西方宫廷艺术画中葡萄,透明的质感的表达超越了我们所有的想象,女人穿的丝绸的层层叠叠的裙装,金银器盛装的水果,如果不看原作不知道标准不知道怎么处理。”张晴说。
这一次与西方原作直接面对面,给人的精神上的震撼喜忧参半,忧的是,对观众的震撼改变了自己对于中国自编的西方美术史的评判标准。从物质上讲,有些画油画的特别颜料国内当时全无可觅之处,以至于有些颜色光线效果根本无法达到。”张晴回忆说,“自己国家在油画训练上与世界的差距实在太大,而后来面临更大的忧虑便是疑惑究竟什么是西方油画的表达标准,如何才能朝这个标准靠近。”
1988年,上海美术展览馆更名为上海美术博物馆,这一次更名,并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还有从注重展览到注重收藏与学术的性质上的转变。
然而,1980年代精神至上的价值取向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消失,1996年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分水岭,市场与精神的相互交错,相互蹂躏,艺术市场显然在这一场交锋中取得了无可比拟的胜利,迅猛发展, 精神性迅速萎缩。
2000年,具有美术史的意义和转折意义的上海美术双年展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双年展,以其学术性、独特性开始打造中国当代艺术形象,如何获得当代艺术的话语权,如何把中国艺术融入当代艺术成为上海双年展探讨的话题。当年双年展主题为“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首次由中外策划人组成策划小组,由策划小组推荐的外国艺术家是1990年代在国际艺术界很活跃的艺术家,代表了当代国际艺术潮流,并对当代文化问题有着积极的态度和敏锐的把握。策划小组推荐。
中国美术馆:曾经不请自来的行为艺术</STRONG> 从1963年毛泽东为美术馆题写门楣时将“中央美术展览馆”改为“中国美术馆” 确立它的国家美术馆性质起,这座仿古阁楼式建筑在45年的沉浮中树立了中国国立美术馆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89年的农历大年三十,中国现代艺术展选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在做了多年的“柬埔寨图片展”、“古巴图片展览”和“越南图片展览”后,中国美术馆终于能办一些“不一样”的展览了。全国186位艺术家的297件作品被分别安排在中国美术馆一楼右边的展厅(观念和装置艺术)、整个二楼(理性绘画和生命之流)和三楼(新中国画和新学院)。美术馆对这个轰动一时的展览最生动的记载隐藏在一份罚款通知里:“今年2月5日上午,‘中国现代艺术展’在本馆开幕。由于违反展出协议和美术馆明确规定,相继出现在广场上满地铺有展标的黑布,在男、女公用厕所挂上用红彩绸装饰的镜框内写着‘今天下午停水’的奖状,于馆内出现了三个身缠白布的人,一楼东厅有卖鱼、虾的,洗脚的,扔避孕套的,扔硬币的;二楼展厅有人坐地孵蛋。我馆当时向在场的主办单位负责人提出要求解决这些违反展出协议的问题, 主办方却未能完全制止,不得已由美术馆将厕所内‘奖状’拿掉。约11时,在一楼东厅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参展作者开枪射击问题。致使公安部门采取封闭现场,停止售票的紧急措施。”
通知里描述的不请自来的行为艺术昭示了美术界在改革开放开始时的萌动。现代艺术家在1989年农历最后一天以当时人们还无法想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现代精神,希望国人在更开放的艺术形式面前大开眼界。但种种“破格”之举给中国美术馆带来了麻烦,女艺术家肖鲁一枪击中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之后唐宋又开一枪,“开枪事件”的直接后果是美术馆被迫关门4天。肖鲁回忆说:“做《对话》是为了情感,打枪也是为了情感,15年不说为了情感,今天说出来还是为了情感,我就是这么一个人。”肖鲁说,打枪这件事,对自己只是一种郁闷情绪的发泄。可是枪响之后,一切都改变了。两声枪响不仅成为新潮美术的谢幕礼,而且重新把前卫艺术推到边缘的境地,它的极端与激进已经越过了中国美术馆可以容忍的“临界点”。此后十余年间,前卫艺术再也没能进入官方美术馆的展厅。
不过幸运的是,人们开始思考美术到底是为了什么,中国美术馆的作用又是什么。从那时起,美术馆的工作开始走入正轨,并逐渐提供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服务。
在中国美术馆第四任馆长范迪安看来,美术馆就如同一家大型国企,在经济转型期遇到来自市场上不同成分经济实体的竞争及管理制度落后的双重挑战。近年来私人画廊的兴起和国外知名画廊的登陆标志着人们艺术上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中国美术馆曾经是最好的艺术品唯一的“归宿”,但现在在画廊和拍卖会上也开始出现顶级艺术品,“它们从历史和文化上还不能对我们构成冲击,但已经开始侵占我们的资源,干扰我们对观众的吸引力。”
广东美术馆:左右逢源 广州三年展</STRONG>
广东美术馆的历史从1997年开始,但是广东美术馆建馆的十余年的时间恰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海内外,官方、与民间资本互相结合的最为迅猛的十年。官方美术与民间新潮美术看似两条平行线共同前进互不干扰,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力量、人员互相渗透,暗地里彼此并非表面上表现出的那样泾渭分明。
对广东美术馆颇有了解的中山大学设计与传播学院设计系主任冯原分析说:“广东美术馆十年里致力于民间和官方路线的平衡,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功不可没,既树立江湖地位,把大量的力量用到新潮美术上,也同时满足官方美术要求, 与官方美术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广东美术馆非常重视历史研究,当然,这样的历史并不能与天时地利的中国美术馆相提并论,广东美术馆着重于民国油画的收藏,并注重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美术研究,表明了一个美术馆自己独立的学术历史眼光。
至今已有9年历史的广州三年展几乎与广东美术馆同步,现在也成长为国内不断涌现的双(三)年展数一数二的优秀展览。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首个“艺术”装置展1996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以艺术的名义”——中国当代艺术交流展(朱其策划),就不能仅仅看成是对既往中外艺术史的认识和颠覆,倒更应该看成是对“艺术”这个字眼在当时语境中的一次正名。朱其回忆说:“当时上海油画协会秘书长周长江和我一起去找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杜六行,杜是一位书法家,人很开明。周向杜保证这个展览不会出现政治问题, 就当一个画展来处理,不要向文化局汇报,因为这种问题汇报的话,可能反而不会被批准。就假设这个展览是一群画家自费租场地,杜同意了。开展后还是很担心有人来查。”
来自北京、江苏、广州和上海当地等中国当代实验性装置艺术主要创作地区的16 位艺术家邱志杰、陈少平、赵半狄、金锋、周啸虎、胡介鸣、张新、周铁海等聚集于刘海粟美术馆,从参展艺术家和艺术家的人数、地区和人员构成上看,这次展览成为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一次现成品装置艺术展,此前举办的各种装置展都限于地区性,标志了中国一批富于探索和牺牲精神的前卫艺术家的平等合作的开端。
成都上河美术馆:转型时代的奇妙邂逅
私立美术馆诞生于1990年代前后,陈家刚的上河美术馆是上个世纪在中国出现的首个地产商投资的美术馆——从1998年开始,地产就与艺术奇妙邂逅了。同时期的民营美术馆还有天津泰达美术馆、沈阳东宇美术馆等。
2001年,“代表1980年代向1990年代转变”的“转世时代——中国当代艺术展” 在成都上河美术馆进行,这是关于“美丽”主题的文化背景的总结,也是上河美术馆最后一个有影响力的展览。“我们怎么看待这些漂亮、时髦的东西,我们的价值观念怎么转变?我觉得选择漂亮和选择令人恶心的东西同样需要勇气。参展的作品更像私人日记,但把近十年人的心理的微妙变化细腻地表达出来。”策展人朱其这样评价这一展览。
2001年,因为房地产经营失败,缺乏资金支持,上河美术馆最后宣告停馆。即使房地产经营失败,美术馆给陈家刚依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当时他以1-6万元一幅不等收集起来的王广义、方力均等人的画作,到现在有的单幅已经飙升至千万元以上,陈家刚的身价也自然过亿,索性当起了专业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