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振清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已成定势,以新一轮中国艺术市场飙升为目标的民间资本再次涌入艺术产业。在此背景下,北京月亮河·全球视野下的艺术资本论高峰研讨会上周日举行。担任学术主持的顾振清表示,“艺术资本”指的是艺术与资本的双方进入,而所谓“艺术资本论”,则是讨论这种双向进入的风险。
艺术与资本的华尔兹</STRONG>
作为艺术资本再次涌动的一个明证,人们在研讨会上提出了多种现象,从为当代艺术买单,到建设艺术空间、办美术馆乃至建设艺术创意园区。对此,顾振清指出,从2005年起艺术与资本就开始跳华尔兹。而当前艺术市场面临转机,大量国内资本进入当代艺术,很多人觉得10年后新一轮行情将是伴随着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文化崛起,会带来资本投入的巨大回报。那些新进入的资本,不管是搞空间、搞基金还是搞美术馆的,都对此报乐观心态。
他强调,2008年艺术市场的寒冰期给人最突出的教训,是资本的投机性:大环境一旦有问题,资本就会抽逃,当代艺术一下子就“溃败”。因此,艺术与资本拥抱不能一味高歌猛进,也要警惕许多负面效应,比如投机、炒作、做局等等。市场萧条提醒了双向的风险:一方面艺术不能全依赖资本;另一方面资本也要选择艺术,不要盲目,以致陷入三流艺术的泥沼。所谓“资本论”,就是要谈谈这二个方面,多加以质疑讨论。
当代艺术有价值吗?
围绕艺术资本的价值问题,应邀参加研讨会的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认为,在艺术发展中分的文化、产业、市场三个层面,中国目前缺乏高端的文化学术层面,因此缺乏国际竞争力。而收藏家张锐则强调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力,在中国民族文化振兴中不可估量的用。
顾振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再次提到2008年轰传一时的“天价做局”论。他认为,据他与许多藏家交换意见,发现那是言过其辞的说法。当代艺术收藏虽然这两年价格大跌,但因为藏家大多进入较早最后亏得不多。相比其他资产领域如房地产、股票中的做局,艺术圈做的局比较简单,只要没有太大的赌博心理就不至于蒙受过高的损失。现在来看许多人并未因此退出。许多人从投机开始,最后变成忠实的粉丝。因此他判断2005到2008年虽然有做局等问题,但并没有玩得太过份,有的高价艺术家的价位站住了,说明当代艺术的确有价值,不是做局做出来的。因此他自认还是不做“掘墓人”,而要为当代艺术奔走呼号。
社会认同带动产业良性循环</STRONG>
在研讨会上,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话题,文化部官员马瑞青认为,房地产商经营美术馆对社会受益匪浅,这相当于把艺术品放到了社区之中,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观看作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北大教授、评论家张颐武则以圆明园画家村为例,探讨了艺术价值的增量的课题,指出艺术品与房地产的结合会带来这种增量。《新周刊》主笔闫肖锋则从城市社会学出发,指出成功的艺术园区应该能够吸引艺术家、美女与外国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翁剑青教授则对公共艺术在中国未来的前途展出了展望。
对此,顾振清向记者表示,艺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增值很有潜力,有很大增量,那是资本进入的结果。未来10年的上扬的曲线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只靠收藏家个人或美术馆买单是不够的,还是要靠整个社会的认同,才能带来产业的良性循环。应该不限于建设多少个产业园区,而是如何影响更多人的生活,就会超越一些临界点,达到爆发。此外,进入艺术的也不限于有形的资本,也包括无形的资本,如文化软实力,以及艺术权力化的过程,即当代艺术得到国家权力的支持,也就是权力“资本”的支撑。这样,艺术的价值增量会更大。正如人们过去所看到的,为梵高的高价作品买单的,是日本人和韩国人。
艺术资本有待政策导向
研讨会上,《东方艺术·财经》杂志的主编杭春晓区分了艺术资金和艺术资本的概念,提出了设立艺术与资本间的防火墙的观点,要重点经营几个非营利性的环节如基金会、美术馆等。
对此,顾振清表示,这有一点理想主义。从2005到2008年的情况看,还看不到资本进入艺术的良性渠道。很多人希望资本的流动更专业,有防火墙的保护,但资本因其逐利的本性而有其盲目性。将来只能是“老资本”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精明,但新资本却仍然很盲目。以目前的中国的经济、政治环境,艺术市场出现非盈利性的资金与赞助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只有政策导向出现变化,比如对支持艺术活动的非赢利性基金会与美术机构、私人捐助与收藏采取免税等政策优惠,才会鼓励非盈利的资本与机构出现,才有可能讨论建设艺术与资本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