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自律”维持作品高价
理论上来说,只要底片完好无损,就能无限制地冲洗照片,因此与通常独一无二的画作或是雕塑相比,摄影作品似乎先天缺失了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重要条件之一:稀缺性。这也是摄影作品投资早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投资者出于这样的顾虑而徘徊于摄影作品投资市场之外。也因此,在摄影作品投资市场的发展初期,年代久远的老照片更受欢迎,因为它们的数量都相对有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摄影作品投资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自律”机制,不管是摄影师还是从事中间交易的商人都深谙“物以稀为贵”的道理,知道无限制地冲洗底片只会让存世的摄影作品不断贬值,即便是对底片保存完好的现代或当代作品也极好地掌握着复制的“度”。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中,不管是一百多年前的老照片还是当代摄影家的时尚大片都可能意味着未来的高回报,所以在藏家中一样地抢手。
作为美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家喻户晓的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正是通过成功的市场运作抬升作品价值的典范。上世纪70年代中,他听从经理人的建议,宣布将不再接受任何进行大众销售的照片副本订单,而集中为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作品。精明的收藏家在得知消息的第一刻即下了订单,赶在安塞尔·亚当斯“收官”之前囤积居奇。很快,他的单张作品成交价从2500美元上扬至9000美元。安塞尔·亚当斯的“限量”行为在短时间内大大拉动了需求,托高了价格;反过来,价格的走高又推动了社会认知度的不断飙升,带动新一轮的需求增长与价格上涨。
2008年春拍,苏富比成交的百万美元照片《人体》仅有四件存世。而全球最昂贵的摄影作品335万美元的《99美分II》和293万美元的《池塘月影》也分别只有六件和三件存世。苏富比的拍卖手册显示,1906年时《池塘月影》以75美元,也就是相当于2006年1500美元的价格成交,百年时间里价格翻了1952倍。
“人为因素”主导价格</STRONG>
就像一把油画刷既能用来画出蒙娜丽莎也能用来粉刷墙面是一个道理,在普罗大众手中,相机是用来捕捉生命中流逝的每个瞬间,而在摄影家手中,成就的就可能是具有收藏和投资价值的摄影艺术品。因此,决定摄影作品投资价值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手拿相机的那个人。摄影家本人的名气和声望在一定程度上比作品本身对其价值的决定性要强。
荣登“百万美元俱乐部”的每一个名字,从安德里亚斯·古尔斯基到杉本博司,从爱德华·史泰钦到理查德·普林斯,这些名字本身就是摄影作品价值的一种保证。有两件作品晋身百万美元的爱德华·韦斯顿自是不在话下,摘得全球最昂贵照片光环的安德里亚斯·古尔斯基的《99美分II》在创下纪录前就曾突破百万美元,因此有专家预测,或许不久的将来,全球最昂贵照片的前六把交椅全会为安德里亚斯·古尔斯基所占。
除了摄影师以外,冲印照片的人同样也会影响作品的投资价值。一般情况而言,由摄影师在拍照后的第一时间亲自操刀的摄影作品是收藏者的最佳选择。举例来说,爱德华·韦斯顿本人冲印的照片比由他的儿子布莱特·韦斯顿(Brett Weston)冲印的更能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而由他的另一个儿子科尔·韦斯顿(Cole Weston)经手冲洗的照片则“含金量”更低。这其中还包括了“第一次冲印的照片”的概念。也就是说,摄影师第一次把照片洗印出来的版本比以后再冲扩的更具有收藏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即使底片存世,再次冲印也不会影响首批作品的“稀缺度”,因为冲印的时间已经不同,更何况经手人也可能有所区别。
除此以外,从艺术角度而言,摄影作品的构图、角度、光影以及冲印技术等元素都会影响最终的定价。并且,与其他艺术品一样,摄影作品保存的物理状态、相关的历史故事以及作者签名等细节在决定其投资价值时也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
起步中的中国市场
与已经在国外收藏和拍卖市场热闹了近半个世纪相比,在国内市场上,摄影作品不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冷门板块,而且正式进入拍卖行更是近几年的事。在中国嘉德2003春季邮品钱币拍卖会上,国内的艺术品藏家和投资人第一次领略了摄影作品的投资价值,两张估值仅1000元的上海外滩景色长卷和英美舰船行驶在黄浦江上的老照片,最后被买家以14.85万元的高价收入囊中,创造了当时国内老照片在艺术品拍卖会上的成交纪录。
在此之后,郎静山、吴中行、吴寅伯、刘半农等几位摄影名家的作品开始逐渐受到藏家的追捧。郎静山的《愿作鸳鸯不羡仙》在2003年11月以4.4万元成交,而其《飞泉幽涧万壑松风松荫静坐》在2005年又以48.336万元的高价拍出。中国摄影作品屡创佳绩,让西方藏家和投资人“嗅”到了其中的机会,开始陆续买入中国摄影家的作品。他们的出价为后来国内市场大规模的作品拍卖起了一定的价格参考和指导作用,而从另一方面而言,这也使中国摄影作品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的社会关注度显著提高。
2006年的苏富比秋拍中,北京摄影家王庆松的作品《跟我学》以31.84万美元成交。在同一年,北京华辰拍卖公司组织了中国第一场摄影作品拍卖专场,入拍的132幅作品成交总额约250万元,流拍率为37%。此次拍卖的作品多数为记载重要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人们生活常态,也是摄影史所无法绕过的纪实摄影家及其代表作品。除此之外,时下名声显著的中国当代摄影师的作品也悉数收入。通过中国摄影作品的首次专场拍卖,中国的摄影作品收藏市场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同时价格评价体系也开始逐步建立。
曾经远离市场的中国摄影家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而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摄影作品价格随之水涨船高。解海龙为希望工程所拍摄的宣传照片《大眼睛》一共制作了30张,最初的成交金额不过2000元(600美元)上下,而在2006年底的拍卖中价格已经上升至30.8万元。在不久前结束的2008年华辰拍卖摄影专场中,一组包括3张圆明园奇谐趣全景照和3张颐和园建筑照在内的照片以95.2万元成交,不仅是先前估价的差不多5倍,并且打破了国内摄影作品的拍卖纪录。
国内的摄影作品一直非常丰富,在相应的市场机制建立之后,随之而来的大热并不难理解。并且,摄影作品收藏的起点不过千元,相对低的门槛对许多藏家和投资人而言也极具可操作性,可以预想这一市场还将不断壮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交易平台已经建立,市场参与者也相对充足,但从事摄影作品交易的艺廊或专业机构的数量还十分有限。只有这三方力量共同发展与进步,摄影作品的收藏和投资,不管是行业还是市场才能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序。并且与其他艺术作品相比,摄影作品市场同样也缺少对拍卖价格和成交纪录的系统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