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市场解读 > 当代艺术投资:游戏结束
当代艺术投资:游戏结束
作者:    来源:艺术国际    日期:2010-04-27

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一个炒作出来的“千万军团”,一个让国内有钱人热血沸腾的现象……随着国际金融风暴的来临提前戛然而止,这个巨大的泡沫瞬间破裂:一切变化正如它的到来,让富人无暇深思就蠢蠢欲动一样,同样让富人无暇分析,就已显露原型。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市场中的破局,并不是当代艺术的错误,而是金钱的诱惑实在太大,于是出现了许多盲目的金钱崇拜者,他们无限热爱着用笔头而非脑袋作画的艺术家,最终作茧自缚。真得感谢金融危机,否则“当代艺术”的做局者——境外的投资机构会圈走更多的中国财富。

 

  局已破,一切见底,强撑再无任何意义。希望这一惨痛的教训能够让艺术收藏清净几分,回到收藏的本来——鉴赏、喜好是核心,盈利等附加值是其次,同样希望收藏者,要了解中国的收藏史,更要懂得:要用眼睛决定,而不是用鼻子、用耳朵去购买艺术品。

 

  投资当代艺术,已经成为让不少中国的有钱人开始胆寒的举动。随着个人财富的蒸发,相信在一段时间内,许多投资者会小心翼翼地进入艺术市场,或者会带着疑问而来——我是该买自己喜欢的呢?还是买那些在别人嘴里可能迅速升值的艺术品呢?

如果能够使所有的投资者都能够有此一问,那将是个令人欣慰的结局,我们也就不必讨伐“金融危机”,而是应该感谢。因为金融危机的到来,才使西方的投资、炒作中国“当代艺术”者迅速改变计划,将手中的一大批待炒作的筹码迅速抛出,使中国的潜在购买者茫然的瞬间才让人顿悟:当代艺术原来是个金融产品啊!过去能卖几千万的作品,现在已经无人问津,从西方的拍卖会到香港的拍卖场,当代艺术流拍现象犹如传染病一样在肆虐,让内地有钱人不敢轻举妄动。

何谓艺术品?应该是凝结着艺术家多年心血、智慧的艺术品。它们的诞生有的属于功到自然成的必然性,也有的则存在着偶然性(如成器很难的瓷器),因此罕见的艺术品就是奢侈品,它是收藏家都想拥有的,但却不是收藏家都能拥有的。

然而对于被称为“当代艺术”的一些艺术品,其难以看懂的内容,严重脱离大众审美情趣的构成因素,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及流水线式的复制手法,似乎不是在用头脑在创作,而用“伪造钞票的方式”(为市场而作,缺乏思想)在创作来形容也许更为合适,对于这类艺术品的出现,居然出现了上千万的身价,而且此起彼伏,怎能不是怪事?

好在,金融危机击退了投资者,也就使这种“金钱接力”的游戏无法继续,这也导致“伪造钞票式”的作品被疯抢的现象暂时成为历史。

狂热、投资、破局、流拍这些围绕“当代艺术”周围的词汇之所以成为高频词,和艺术界“传销式”推广的说客、拍卖公司的助推和无良或者无知的藏友口授收藏秘籍的误导有直接关系,但是到了今天“水落石出”时,指责任何人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藏家要以此为教训,懂得理性,我们的艺术推介机构更要明白,别以赚取零花钱为主要工作,而为大庄家吹冲锋号,毁坏艺术市场。

中国当代画家们希望,艺术市场的崩溃将投机商大浪淘沙,留下真正的艺术品收藏家。同时,随着艺术品国际市场降温,中国艺术家可能会把目光转向当地买家,而中国买家聚集的收藏市场才刚刚起步。

“市场的冷却意味着,人们将用更多的时间来认真地审视中国的艺术,但对于投机者,这不是好事。”但愿“当代艺术”炒作现象如昙花一现,尽管带来一些伤害,但却让人们认清了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告诫了一切想进入该市场的人士:投资确实有风险;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别让旁观者议论乱了方寸.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广泛深入,文化艺术机构自给自足,在不能完全保障艺术家生存状态下,为了生存,大多数艺术家不得已介入艺术商业化。由于传统的政府艺术展览与收藏机构的社会局限性,促生了画廊、经纪人、拍卖公司的纷纷出现,当这一些喧嚣一段过后,一些艺术家发现,这种商业操作也存在不足与漏洞,艺术家所抱的一线寄托失望后,只能自我寻找新的艺术流通渠道。网络出现后,因为网络的前卫性、快速传播、接受层面的文化性,给敏感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优势平台,于是艺术门户网站纷纷建立,艺术家网上博客、专栏、主页迅速凸现。针对艺术家有效利用网络魅力借势造势、通过现代艺术视觉、艺术与网络市场结合介入网络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销售,不失为自我艺术迅速崛起的一种大胆尝试。

关键字:当代艺术投资,艺术市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