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在近两年的持续火爆后,开始在市场和舆论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怀疑和批评,尤其是在市场表现上,节节上升的巨额天价作品不同程度受到挫折,比如张晓刚的作品在苏富比拍卖上的流派,嘉德撤销了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如果不是“自己人”假买,当代艺术拍卖的“流拍”会更严重。
从2006年的市场发烧至今,在所谓的明星画家群体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至少已经涨了二百倍,周春芽、岳敏君等人的作品三年前的价格都只是在十万人民币之内,像比较火的方力钧也只是几十万一张而已,如今都已经几百万一张了。但这个所谓的明星画家群体的艺术水平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进步,但价格却在不断推向新高。随之而来的是二流到四流的绘画的市场价格也都涨了至少二十倍。
中国这一轮的艺术市场的模式实际上是投资型市场,而不是收藏市场。说投资型市场都是客气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是投机市场。所谓收藏市场是说藏家买进作品至少十年不卖出去,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基本上按照稳定的每年20%升值,无论是画廊销售还是拍卖价格的上升,一个成熟的艺术市场的艺术品价格每年的增长率应该是20%左右,而且艺术品的价格必须是建立在艺术史评价的基础上。
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目前还只是处于“散户”收藏和投资阶段,所以单个的艺术收藏家或投资人对艺术品的选择随意性比较大,这就造成市场的畸形现象:价格很高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水平不一定很高,艺术水平不错的价格反而很低。由于现代艺术教育启蒙的缺失,当代艺术的市场结构非常单一,市场投资热点几乎全部集中在写实油画这一部分,连抽象油画也不好卖,摄影、Video、雕塑等媒介都不是很好。
一个成熟的艺术市场主要是由“机构”收藏和投资组成的,这些机构收藏是由艺术专家来担任的。 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美国之所以由艺术市场推动了艺术的真正繁荣,是由于机构收藏体制的形成。中国目前的当代艺术繁荣主要是表面的现象,这表现在真正的收藏市场和人群没有形成,大部分只能叫艺术投资人,他们的目的是像炒股票一样挣钱。但艺术投资只是一味收割过去二十年当代艺术的成果,没有像美国那样艺术资本大量支持艺术基金会体制,促进艺术原创生态和学术的基础研究。这造成原有的优秀艺术家一味的为“圈钱”拼命的生产和复制“劣质艺术品”,年青一代也不能安心搞艺术,像上一代早期那样从事艺术实验和探索,也跟随市场车轮一起加入艺术生产的行列。
这就造成艺术市场的后劲不足现象,即拍卖公司和画廊越来越找不到好作品,价格却节节上升。学术的基础研究收不到资金支持,使得艺术市场缺乏艺术史研究和艺术批评标准的依据,而在一线了解艺术创作的批评家也纷纷去开画廊和做市场经纪人。由于缺乏正常的艺术史研究和艺术批评,艺术收藏家、投资人和市场运作人也只是一味相信自己无知的艺术判断,使得各种“皇帝新衣”和伪劣当代艺术大行其道。
这种艺术资本不注重学术建设的“收割投机”型的市场行为,实际上已经反过来影响艺术市场自身的正常发展。尤其当代艺术的投资人中有两类人占主要成份,一类人原来主要是国画的收藏家或投资人,这两年转向当代油画。他们从国画市场撤退的主要原因是“假画”太多,现在困扰他们的是“烂画”太多,但价格又奇贵无比。另一类人是初次涉及艺术收藏,但真心想用自己的财富推动中国的国际形象,但是当代艺术越来越媚俗和“胡搞”化让他们也逐渐明白自己陷入了误区。但他们现在有苦难言,因为有不少藏家有几千万甚至上亿资金已经购买了这些艺术品。
不过这种现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初期都发生过,像美国的七十年代、韩国日本的八十年代,台湾、印尼的九十年代初,众多暴富的新阶层一掷千金的购买艺术品,往往一个展览开幕当天作品就销售一空,很多艺术家也因此成为富豪。但以市场火爆之后就会经历痛苦的调整时期,像现在的日本,当代艺术收藏家越来越少,很多日本画廊只能到欧洲去发展,甚至希望中国藏家能去购买日本当代艺术。但是在八十年代,日本的大公司甚至敢化一亿美金买下凡高的《向日葵》,但从欧洲藏家接受后,再也卖不出更高的价格了。
艺术市场也跟政治领域一样,不见得每一个艺术品购买者都是热爱艺术而来的,外国艺术投资人也有可能像金融股票投资领域一样,底价购买中国当代艺术品,再故意拉抬中国的艺术品价格,以极高价格卖给中国人。现在国内也开始有这样的艺术炒家了,所以艺术市场并不是一个美丽童话,现代艺术的伟大复兴也还需要几代人努力,不是几十个人的市场天价就能真正树立起中国艺术的国际形象,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有真正走出模仿西方艺术的模式,真正重要的艺术收藏实际上需要耗费收藏家一生的精力,即使你再有钱,也不可能在几年内成就收藏伟业。每一个收藏家都应该记住:一个时代十年算一个周期的话,好艺术家不会超过十个人,好艺术品不会超过二百件。
2008年4月3日写于798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