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和世界杯唯一相似的地方在于,拍卖首先也是一项体力活。
四个月的漫长周期、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全神贯注和正襟危坐、上百个重要专场,还有几万公里的频繁飞行。对于参加拍卖的收藏家、投资者、经纪人、代理人、举手党以及一路追踪的媒体而言,每年春季或秋季的大拍,都要经历这样疲惫辛劳的轮回。
支撑场中人抵抗身体最原始的需求,心甘情愿耗下去的动力,无非是对艺术精品所蕴含的有形或无形价值的贪婪。在今年的春拍中,几年前才有的焦渴情绪重新蔓延开来,现场激烈的争抢宣告着牛市再临。但与三年前的第一波行情不同,当代艺术不再是西方和中国的游戏。中国当代艺术天生具备的国际流通性,至少已经在拍卖会上失效。今年春拍的几个关键转变,全部都指向市场的内需。
从买家构成来看,华人尤其是大陆买家已经占据了绝对主流。香港作为亚洲艺术交易中心,虽然正力图成为向大陆输入日韩及西方现当代艺术品的中继站,但文化弱势、价格低廉的日韩当代艺术,还有西方市场淘汰出的残羹冷炙,根本引不起大陆买家的兴趣。毕加索在香港拍出近两千万的消息,第二天就被佳士得陈逸飞的新纪录淹没了。
从价值标准上看,拍卖场上衡量当代艺术的价值标准不再是对艺术家思想观念的认可和未来行情的预判,而是回归到创作年代的久远和美术史的定位。这意味着,当代艺术的当代性、先锋性、开创性等不再是最重要的,而其现有的或即将确立的历史价值成为了估价的第一准则。尤其是在重量级作品的估值上,经典油画及当代艺术与近现代书画和古董的价值判断标准已经没有根本区别。已有定论的当代艺术将成为拍卖行征集的重点,新人出头将不再那么容易。
从市场份额上看,天价频出、亿浪迭起的古董和近现代书画才是绝对主角,油画及当代艺术版块除了陈逸飞和吴冠中等人持续冲高之外,大部分当代艺术品的成交并无明显起色。在经典油画的价值得到高度认可的表象之下,实际上显露的是资本面对当代艺术的一丝走投无路。虽然一线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位保持着稳定的回升态势,但在本该形成重要支撑的二线艺术家梯队中,却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二线的疲软是当代艺术市场扩容的最大挑战。
但趁着市场信心的回归,拍卖行是铁了心在抬,买家是玩着命在抢。今年春拍已经拍出了150亿,更多的能量将在今年秋拍释放,全年破300亿已无悬念。
在市场升级的进程中,当代艺术真正的对手不是稀缺度极高的古董,也不是与西方庄家争夺所谓的定价权,而是成交总额和成交量都占最大份额的中国近现代书画。两者在年代上相近,在板块上联动,在高价上约制,当代艺术最期盼被历史化,对已成为历史一部分的购买,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标准已与近现代书画无异。
如何提高目前仅占市场总额不到两成的现状,关键不在扩大基础面,增加一倍的三线艺术家和拍卖场次并不会带来质的改变。最紧要是在一线艺术家身上寻求突破,当油画和当代艺术板块一线中能有十个艺术家能与张大千、齐白石分庭抗礼,二线中能有二十人具备冲击一线的潜力,当代艺术才真正具备三分天下的实力。
艺术的创作、交流、包装以及学术认定和欣赏解读都不会停止国际化的步伐,但市场永远在中国。本土的、海归的、镀金的、未镀金的所有作品,只要回到国内,就必须遵从中国购买力制定的游戏规则。艺术没有世界杯,铁律一条,也是未来精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