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距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约近2年,国内画廊业在经历了这么一个时间段后,开始沉稳下来,经济旺时的浮躁和投机心里也随之而去。通过2年的市场洗刷,一大批不规范、投机捞热钱的画廊(画店)已不复存在。剩下的画廊和画廊运营者在经过了两年的艰苦磨练之后在各方面开始越发成熟和规范起来。其一,他们在心态上逐渐沉稳,开始当作自己的乃至一家的未来事业来经营;其二,在展览经费上的运用上也不再像之前毫无节制,而是转向了节约化、有效性的支出;其三,在展览的品质上开始有所把握和讲求,这也是较之前阶段的重要不同之处。现行阶段下的画廊在学术性、专业化的的表现方式上有许多不同以往的地方所在,例如很多画廊、艺术空间拥有了自己的专业策展人,而且在展览的学术性上也越发讲求,新锐策展人邀请展、学术研讨会等展览前后的学术性活动安排也多了起来。单就新锐策展人邀请展的展览方式而言,此种展览方式不但可以为画廊自身凝聚起一批被学术认可的艺术家,还可以使的实验、学术性的创作主体得到一定的市场扶持,从而进入一个学术与市场的良性循环状态。因而,以画廊为平台,进行学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画廊所接受,这也是国内画廊经营者向国外画廊经营世家们学习的一个新的表征,同时这也标示着一个金融危机后的画廊新特性走向。
当然,这个良好的转折除了看不见的手——艺术市场的自我作用力之外,艺术批评和学术的声音同样推动了其加快成长的步伐。我们也可以发现自从08年金融危机后,一大批艺术理论家、批评家在各艺术网站、论坛、纸媒上的发言和争论,一场涉及80年代、90年代直至今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批评进行开来,他们开始清晰化的理顺中国当代艺术与市场的结缘、蜜月期与演进征程。在众多批评的声音中,尤其以王林先生为代表的节制性艺术市场论阵营和吕澎先生为代表的唯艺术市场(资本)论阵营争锋为最。王林先生认为“国内的艺术市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要从根本上建立一个诚信的、公开的、健康的艺术市场和在此基础上培育中国本土的收藏人群,而非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买卖作为一种投机倒把的击鼓传花类游戏。”吕澎先生则认为“资本是种工具,就像画家的颜料和批评家的电脑一样,关键看你做出了什么。资本是否“野蛮得吓人”取决于操控资本的人与体制,没有资本,今天的艺术界才将是蛮荒之地。”在与争论伴随的前后还有理论发言者的实践行动,其中较为明显的便属吕澎、朱朱、高千惠于2010年4月至5月策划的“改造历史”和一批青年批评家于2010年6月策划的“‘楼上的青年’—2010青年批评家提名展”。“再造历史”展在经过了4月份的“中国青年新艺术邀请展”之后,其“主题展”与“文献展”也于5月4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从而标示着吕彭先生以自己的实践性行动来宣告自己前后的理论观点,并以金钱和市场的力量来给予自己所列艺术以当代合法性,从而实现“改造历史”的想法。而后,以何桂彦、杭春晓、吴鸿、杜曦云、盛葳、鲁明军、鲍栋、王春辰、刘礼宾、段君十位青年批评家为代表而策划的“楼上的青年——2010青年批评家提名展”也宣布开幕。在各种学术争锋之后,提名展、系列展等展览实践的形式接连的向艺术界发出年青一代的声音。在青年批评家、策展人在向艺术界发出捍卫批评的声音之时,艺术界第四代批评家的话题也议论开来。并且,青年艺术人的声音同样的向我们的画廊经营者宣告了学术性的讲求,这也标示着后画廊时代的艺术的学术性特性。此时,在学术(理论与展览实践)和艺术市场的作用力之下,各画廊、美术馆等艺术机构也开始关注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和批评家。
伴随着画廊经营的专业化与青年艺术人的学术发言,一个新的艺术生态产生开来,之前市场放任化的局面被改善,很多优秀的新生艺术家开始被学术和画廊的力量推荐出来。更有一些专业画廊运作极佳的艺术家在画廊的支持下开始参与起很多具有学术推进性的展览,这也得益于画廊和签约艺术家在合作方式的转变。现行时间段下的艺术家和画廊不像之前的热市时刻,急于签约、共同抢工办展览,从而促成更多的作品销售,而变成彼此间给予双方更多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在供养方式上,画廊不再对签约艺术家进行圈养式的合作和急功近利式的催化更多作品,而是在阶段性的观察后选取适当性的艺术家进行签约,以给与艺术家以较多的思考、成长和成熟;在展览的安排上,一改之前的追求数量之风气,而是在考察过艺术家的创作后,采取阶段性和适当性的展览计划,并且在其它画廊的展览上同样给与艺术家以支持;在展览的实施上,开始进行细致、周密性的策划,例如他们不再像之前印刷大量的纸质类宣传海报、请柬,而是采取更多的电子媒介的方式用于宣传,讲求起环保和低碳;在艺术概念的呈现上,画廊开始较为充分的尊重艺术家、策展人的想法,并且在此种想法的现实服务上更加有效、到位;在展览的学术结合上,开始在依据画廊自身的经营风格和发展方向上来选择策展人、学术主持,并由策展人根据自己的学术定位选定艺术家的参展作品和艺术方案;在展览的对外宣传上,更加注重有节制的、有效性的广告投放,在自身藏家较多的地区进行片区性宣传,而不再采取之前的散乱投递;在作品的销售上,面对藏家群体,也开始给他们讲授更多的作品的学术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单一的喜欢、漂亮、适合装饰以及寻求符合对方心理及功用需要等方面的销售战略词汇。与此,在进行了学术选择和学术保证的基础上,也使得画廊销售人员在销售心理上更加自信。甚至有些画廊开始和一些专业的艺术院校进行直接对口合作,以争强自己的专业性力量。
经过这种良性的艺术生态生长,画廊和学术开始有机结合,一种良性的循环系统开始建立起来,一个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画廊特性——学术化、专业化以及长久经营心态等新特性开始逐渐被建立起来,同时,画廊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性也给与了整个艺术界以良好氛围的营造。
本文发表于《ART GUIDE》 杂志 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