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市场解读 > 蓝庆伟: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标准与意义
蓝庆伟: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标准与意义
作者:蓝庆伟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10-12-07

近日,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在成都举办,本次年会除设立收藏作品展之外,对年会论坛进行了特别的安排,共分为两场主题演讲《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在当代艺术产业发展的作品》和《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标准与发展方向》、两场圆桌会议《收藏回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立场和策略》和《国际的协作—在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进程中的藏家角色》以及三场专题论坛《崛起的现实—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现状与问题》、《收藏的力量—推动私人艺术收藏的公共性》、《有机的体系—发展私人艺术收藏的社会网络》。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2009年9月27日由收藏家李冰、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喆发起,“首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暨收藏家藏品邀请展”分别在宋庄和静园艺术馆举办,年会主席栗宪庭特意撰写序言文章《中国当代艺术价值标准与收藏》阐释办会初衷,两位发起人则认为举办收藏家年会的意义是从建立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市场出发,集艺术家、收藏家、艺术批评家等多方之力,探讨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价值标准,一来可以为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作品树立价值的标杆,二来也能引起社会更广泛的重视、拉近艺术同民众之间的距离。

收藏的价值标准

在首届中国当代收藏家年会中,批评家栗宪庭在序言《中国当代艺术价值标准与收藏》提出了对收藏的三个想法,第一是中国需要收藏自己的艺术作品,避免流失;其次,建立收藏的价值准则;最后,通过民间力量建立美术馆,公诸于社会,共同打造一个文化事业。在本次收藏家年会中,栗宪庭在简短的发言中表达了自己的两点期待,期待知识分子提高审美水平;其他中国的收藏保持自主性,不受艺术形态和政治形态的影响。艺术史家吕澎则提出收藏的价值标准要与艺术史相关,具体地表现为跟重要历史变化发生关联的艺术家的最重要作品,其次就是艺术家转折时期重点作品。

收藏家余德耀先生调侃道:艺术就像吸毒,是停不下来的。而对于对收藏的价值标准他有着自己特有的亲身体会,他认为收藏仅仅是一个开始,收藏家同样要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无疑,在很多人眼里,对未来的收藏倾向的关注胜过对目前收藏状况的了解,在本届收藏家年会上,艺术史家吕澎与收藏家余德耀有着共同的认识:第一是收藏历史的、积淀性的作品,其次是收藏年轻艺术家、实验艺术家的作品,以续写历史。

收藏的意义

在当下艺术市场环境中,无论是艺术家、画廊都对完善的艺术市场准则的确立充满着期待,而这一准则的确立有待于收藏机制的完善。这一收藏概念不仅是当下举个人之力做收藏的民间人士,还需要国家的美术馆、艺术机构能够对收藏当下重要艺术作品有所担当,而不仅仅局限在行政性的征收,或是象征性费用的收藏,这本身就是对艺术作品的不尊重。

在17世纪中期的荷兰阿姆斯特丹不仅有着众多的艺术家,他们创造了大量精彩的油画作品——约有800万到1500万张油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普通人、平凡的生活成为艺术殿堂的主角,一贯被忽略的芸芸众生,他们的喜悦、忧伤、内心中涌动的情感,甚至隐蔽的欲望,都被一一描绘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荷兰不仅每个人都喜欢油画,而且每个阶层的家庭都有数量不一的油画收藏。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收藏着他们国家的历史。与此不同的是,中国近三十年的重要当代艺术作品和中国的文物一样,散落海外的数量惊人。通过收藏以及一些海外重要作品的回收,我们了解我们的当代历史,同样让我们的后代了解我们的这段艺术史。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当下重要艺术作品及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关注与收藏,只有如此,才能延续我们的艺术史,才能将重要的艺术作品留在中国——每个民族对本民族历史和艺术史的梳理与收藏虽然不会成为人类历史学的全部,但一定是最重要的证据和组成部分,在我们质疑甚至嘲笑本民族神话传说和中医中药等独立体系的科学传统时,西方人正在倾毕生之力从科学、心理史学以及文字学等多学科角度去证明《圣经》的真实——历史是一个民族自信的基底。或许正是由于中国收藏系统的不完善,才让中国的艺术始终无法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准确解读和尊重。对古典艺术品的高价收藏体现着人们对历史的信任与尊重,也是对历史筛选系统的依赖,而“收藏当代”则更多地出于对历史的责任感,这一点与传统艺术品的收藏完全不同——目前虽然中国的当代艺术仍在接受公众的质疑,但这些致力于收藏历史碎片,为后人提供证据的人们总归值得尊重。

关键字:蓝庆伟,当代艺术,收藏,价值,标准,意义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