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会买张晓刚的作品
艺术评论:你最早怎么想到收罗中立、张晓刚这批艺术家的作品?
林明哲:我当时发现没人碰的油画是个很好的方向,1987年与1988年在北京买艾轩的作品要1500美元,那时候已经很贵了,艾轩在北京本来就很贵,为什么在成都、重庆、武汉便宜,因为没有人要去那边,虽然罗中立、何多苓那时候都很出名,为什么没有人买他们的画?因为在国外没人注意中国油画的现状,也没有人会去那么远的西部地区,连你们的媒体也没关注这么偏远的地方。国外都是站在好奇的政治角度关注北京,所以北京以外的地区买东西都很便宜。
我1987、1988年买罗中立作品的时候也是在一个风景区的画廊买的,用175元外汇券买的,现在还保存着。然后林风眠到香港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一张也不过卖5000港元,现在一张都是上百万元的。我1980年代买张晓刚画作的时候,外汇券换了500元人民币买的,我是1987年进中国大陆买的,那时候对油画没有概念,开始进来买中国的水墨画,包括买李可染的、黄胄的、齐白石的,在文物商店买了大量30元一张的中国书画,买完之后才发现中国有更好的方向,因为就算买到傅抱石的作品又如何?你也不可能成为傅抱石作品最好的收藏家,因为要发现没有被大家发现的。比如齐白石,你不可能买到最好的东西,只可能买到少数几张,因为最好的作品都在各地的博物馆,我去拜访艺术家时发现一个新开发的值得收藏的领域——就是中国油画。那时候没人碰油画,所以很便宜。
也是那时候我想建立一个中国体系的收藏。包括后来进行俄罗斯油画的收藏,也是在追寻中国油画艺术的源头,所以我们的藏品规模是全世界仅次于俄罗斯本土以外的收藏机构。
艺术评论:你此前发现那么多低估的艺术家,作为藏家,你觉得在今后的艺术品市场还有哪些被低估的板块?
林明哲:作为收藏和投资,我还是坚持几个大方向,要坚持时代性,不是画早期的东西,也不是画以前有人画过的东西,要尝试创作有现代性的、自己有过感受的题材,才能打动人心。还要有民族性,中国有很多好画家,为什么我没买,就是因为他们画得太西化了,完全是西洋的东西,所以我宁愿买中国的、民族的、有自己情感和精神的有内涵的,并不是说你画牛车或者国旗,我还是比较注重绘画技巧的,就是指你画的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因为大陆很多画家受到西方的影响认为不需要自己作画,这是不健康的,以后社会还是会回归对这些艺术品的重新评价,为什么陈逸飞的画真真假假,就是因为中间有请人作画,画出来的东西和陈逸飞几乎都一样,所以价格也会随着争议波动。没有出版过的就没人敢碰,因为价格都很高了,就变成没有正式出版的,没有很好的著录,没有很好的流传有序记录,就会产生价值的重新评估——绘画性、民族性、当代性。
还有要有艺术家才华,30岁以前就要明确是否有才华,并不是要出名,因为没出名可能是因为没有遇到好的经纪人,我要观察这个艺术家超过五年,我要知道你虽然在经历这种痛苦,但还是持续在画画,不能赚到钱就不画了,就去做生意了,那这些画就没用了,或者你遇到困苦就放弃画画,转行做设计或者拍电影了,因为艺术的创作是纯粹的精神投入,不可能当做一种投机,时机好就画画,时机不好就转行做其他的, 有经验的经纪人会做利于画家发展的推动,中国有才华的艺术家至少几十万人,出名的没超过五十个,因为没有好的经纪人,现在是商业社会,大家都没有时间来慢慢体会,为什么流行音乐可以被大众接受,就是背后有人在做商业推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就埋没了,等到你的作品流落到西方,产生影响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好的艺术家一定要有好的作品可以让大众看到。
为什么中国过世的老艺术家现在市场上没有给他很好的定位,因为好东西留下来的太少,因为遇到“文革”,只留下几张好画不能代表一个艺术家的成就,应该是留下一个时期的好画,每个时期都在做创作,而且这个创作在你所处的时代是非常独特的,才会给你一个公正的公认的评价,如果你没留下整批的好画,那以后如何定论?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商业性的推广,因为好的艺术家知道什么叫商业,知道商业的属性不是靠一年画一千张画,而是不损害艺术价值的商业推广。比如张晓刚的作品一百张同时出来拍卖,那他的价值肯定没那么高,艺术家和商业的关系应该是精明的合作,要有好的、有经验的经纪人或者画廊在后面推动,这样会容易成功,竞争太激烈,机会比较少。凡·高也是如此啊,有他弟弟和弟媳妇在后面持续的向各大美术馆做推荐,然后美术馆的研究人员开始发掘他的价值,如果没有那时候的展览就没有今天的凡·高,这是很残酷的现实。
艺术评论:所有的收藏家都会希望自己的收藏升值,你怎么看收藏与投资的关系?
林明哲:所有的收藏家都会希望自己的收藏升值,这是人的天性。全世界的收藏都有两个出发点,一种是把艺术品纯粹当成是一种投资赚钱的工具。不管是赚一倍还是赚十万倍都会卖,但是国家推广文化发展的时候还是希望健康的理念占一定比例的,投机的行为不要占很多。二者无法完全分开的,一般投资的成分占比较大或者是纯粹投资,把艺术品当成是一种金融商品,但是大部分应该是建立在喜欢的基础上,否则可以买股票,买艺术品是一种缘分,艺术品是抽象的,这种价值感对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如果黄宾虹齐白石画的一幅画,没有签名的话可能就10元钱而已,而且你也可以不要,因为你不知道谁画的,但假如有签名,又是反映他最高水平的画那就是1000万元了。但如果没有人证明是他画的,保存情况又不是很好,那就只有100万元而已。所以艺术品的价值感差异是很大的。所以一般买艺术品的都是喜欢或者家里有需要,买一张负担得起的在家里挂画欣赏而已。
但是我们再三强调买艺术品以你负担得起为准——因为艺术品是给你带来快乐和优雅的事情,以前把收藏的作品以十万元卖掉,现在一看,太可惜了——因为现在已经到1000万元了,所有收藏家都会碰到这样的事,这代表社会在进步,毕竟你不是神仙,并不是只有你会买到很便宜的艺术品,然后赚很多。艺术品做买卖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艺术家也不排除这种商业行为否则你就干脆不要卖。所以谈艺术也不用太虚假,2003年“非典”以后中国艺术品价格才开始起飞,涨的速度太大,包括在中国做收藏和做商业的人根本没办法预料到速度会这么快。
艺术评论:那么,你心目中真正的收藏是怎样的?
林明哲:我希望可以鼓励全民收藏的健康概念,所谓健康概念就是要真正喜欢,有研究,纯粹是为了欣赏美的感受,不要为了赚钱或者当成一种投资。艺术品收藏范围很多,收藏门类很广,照片、葫芦、瓷器……所以我鼓励每个人都可以收藏。不要为了想赚钱。比如你请同学喝咖啡,你同学画一张画给你,这种方式是非常基础的收藏。我并不推广精英收藏,每个人都要买最高端的东西,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多高端的艺术品让这么多的人收藏。
希望可以让你陶冶心境,和家人共同分享快乐,每一个人以后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收藏家,并不一定要买最贵最出名的画,就像罗中立、何多苓,包括吴冠中,他们大学的时候也没办法卖画,都是有朋友要就马上送了,这在国外也是一样的,毕加索18岁才开始办画展,第一次办画展价格一定很低,大家都知道高更,一生都是穷困潦倒的,在大溪地画画的时候根本没钱付酒店餐厅,然后用画抵账,凡·高也只卖出过一张画而已,这都表示一开始都没人买的,包括林风眠,古典画派最顶尖的艺术家,但是他在早年也是穷困潦倒的,他也在痛苦地改变。
艺术评论:大陆收藏界也有一怪现象,很多精品在拍卖会上被拍来拍去,一个收藏者只收藏了几年就又被拿出来拍卖,你怎么看?你自己怎么做?
林明哲:收藏跟喜好有关,如果不喜欢,藏品不会留太久,赚一倍两倍就卖掉了,因为你认为不值得让你留下来,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原则上我不会在自己的画廊卖作品,一般都会做选择性的拍卖,因为拍卖所得也不是用来自己消费的,卖出一张画,会给自己一个鼓励,我就要再买进十张到五十张,再发现被低估的,这是一种乐趣。
我认为买艺术品赚钱比我赚得多大有人在,但我们是对自己眼光的挑战,并不是高价卖掉后消费的那种高兴。没卖掉时候自己心里的成就感是别人不能体会的,买中国最贵的画也是个人喜好,因为就投资角度而言,就变成以后最贵的画永远都是最贵的且在你手上有定价权,我不是这种人,以前张晓刚对我而言只不过一百多元,现在到了一两千万元,你说我会买吗——我当然不会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