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院的问题,确实制约着中国画发展的步伐,但同时也造就了好多的历史大家。可谓中国画的开门功臣。这是一个中国的历史现状。从汉代开始中国画院的萌芽,到五代正式成就系统,他是一个封建体制的御用“工程”,以李将军的大青大绿的金壁辉煌来营造盛世,以写真来表现中国艺术的特色,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中国画传神的高度。但缺乏笔墨意趣,限制作家的独立性情。画家在更大的方面是为政治服务的,需要察言观色,索取俸禄,维系生活。这只是中国画的一种历史官方行为,但没有制约中国艺术的另一面鲜明旗帜,“南宗”(明代莫是龙提出,董其昌继之)。吴道子、王维、黄公望、王蒙、董元、米芾、巨然和尚,以及“明四家”揭竿而起,贯穿了中国的艺术史。所以,画院的存在是国家兴衰的象征,兴则存、衰则亡。这是中国历史的实际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翻翻历史,每一个朝代处于萧条与混乱时期,画院必将萧条与废除。晋唐、五代、宋元明清始末两端都是如此。相对历史摹本来说,画院的存在是好的征兆,可取的。至于吴冠中的“奖代养”,依旧没有摆脱历代的奖赏设色工、画史、画工的方式,依旧是史料范畴,取旧药而已。也许,我们也不愿意看到“大奖”艺术家豪华宅院,万亩粮田、铁衣侍卫、左右将军,这是返回封建的一种愚昧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画家的创作积极性,勾心斗角、挖空心思、排除异己来投机创作,意义是消极的,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莫入后尘。国家对画院以及画家的供养,体现了国家的兴盛,对文艺的重视,虽有名利成分,但历史需要完善,我们正处于国家发展的初级阶段,纵观历代现状,我们已经处于高度了。目前“院体”发展还是良好的,并没有以前的“金壁辉煌”等写真模式,国家没有限制艺术家的独立创作的自由,鼓励百花齐放,这是明智的,消除了“院体”制约中国艺术的发展,降低了“门派”之争。当然,中国目前的艺术依旧是南北风格,但不明显,趋于互融。所以,这是目前画院的进步。如果说文化部门、美协、画院是个“衙门”,那么,我敢说,依据历史,就没有吴冠中的今天,以及他的艺术风格。只是吴冠中看问题看的表面,不善深究。
何为艺术属于人民?不是所谓的轰轰烈烈,大肆宣扬,甚至到处维权。虽然画院不好,李思训的艺术照样属于历史,属于人民;吴道子和王维的民间艺术,照样功在千秋,盖过李思训。但他们都属于人民。这并不是时人给界定的,而是历史认可的。倪瓒如此高贵,给自己的赝品兴然题跋,这是吴冠中所没有的心怀。所以,吴冠中的艺术思想是匮乏的,小家子气浓烈,画面僵硬。他缺乏文人的豁达,近于画工的行列。一些自己所谓的“艺术属于人民”是肤浅的声势。宋以前作家,自己一直默默无闻于寺院和殿堂的图染装饰上,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落,直到今世其作品出土后陈列在我们的博物馆,他们也没有说“艺术属于人民”的说法,但我们绝对能认出他的作品,和发现关于歌颂他的史料来。吴冠中竟然将捐赠给国家的作品,类同于“我的艺术属于人民”,是怡笑大方,缺乏考究历史,价值观缺失。要我说,有能耐,也学着古人不要落款,做个“雷锋”,拾金不昧。不要怕不落款违背了艺术规则,不要怕,出土的文物,碎片的价值过于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