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失语的中国当代美术批评
失语的中国当代美术批评
作者:    来源:TOM美术同盟    日期:2008-02-24

意大利批评家奥里瓦曾说过,批评家应是艺术家阵营里的敌人。当然,奥里瓦的意思并不是说批评家要与艺术家成为真正的仇敌,而是说批评家应保持批评的独立性。就中国的当代美术批评而言,独立性几乎完全丧失。其中的原因很多,这既包括批评家自身的个人原因,例如是否有艺术史的背景、是否有自身的批评方法论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也与中国的艺术——文化——市场环境密切相关,例如批评机制是否完善、批评与艺术市场之间的良性关系,等等。正是上述原因导致了当代美术批评在整体上的失语。

中国现代美术批评产生于新潮美术的滥觞期。那时候,美术批评家和艺术家都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他们身处同样的困境,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反抗一元化的艺术体制,渴望现代艺术,追求文化、思想上的启蒙。于是,批评家积极地参与到当时的现代艺术运动之中:组织艺术团体,策划展览,召开各种美术研讨会、汇报会,如“珠海会议”、“黄山会议”等。客观的说,“新潮美术”的辉煌是离不开当时那批批评家所做出的积极努力的。但实际上,那时的美术批评已潜伏着许多危机,如批评的权重性、批评家的圈子化、江湖化,以及批评缺乏艺术史和文化学的视野等等。只不过,它们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问题才迅速地凸显出来。

批评何以独立,关键的问题是要有独立的批评家。从中国目前批评家的构成结构上看,批评家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可以称为体制内的批评家(主要是指美协和国家美术创作、展览机构);第二类是身处美术学院的批评家;第三类是体制外的批评家,即在野的批评家,即独立从事批评的人;第四类是为各种美术网络媒体、画廊、艺术杂志、非官方性质的美术馆、艺术基金会等艺术机构工作的批评家。尽管这些批评家所从事的工作都与美术创作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是由于批评家所属阵营的不同,因此这也决定了他们在进行美术批评时,所持的批评立场,采用的批评方法,掌握的批评标准,想达到的批评目的将不尽相同。就拿体制内的批评家来说,由于必须得为官方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艺路线服务,所以他们的批评大多局限在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形式上;由于他们担心某些具有先锋性的作品触及到敏感的政治话题,或者害怕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对传统或者学院艺术具有颠覆性,所以他们一贯坚持的是一种保守的艺术态度,长期扮演着一种“卫道士”的角色。显然,这种批评有着严重的局限性。同样,这种局限性也是那些第三和第四类型的批评家身上无法避免的。例如,艺术画廊请批评家的目的大多出于希望借助批评家在学术圈里的影响为画廊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或影响力。这时批评家的工作无非是两种,一是担当策展人,一是撰写吹捧性的批评文章。我们可以设想,即使批评家想要保持批评的独立性,他也必须考虑到自己的批评是否会影响到画廊的利益。于是,批评家的自由仍然是有限的,批评也只能在一个很小的领域中展开。显然,要从根本上解决批评独立性的问题则在于中国美术批评界要有一群独立的美术批评家,但那些在“体制外”的批评家是否能难担当重任,答应当然是否定的。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以西方19世纪中期以来由波德奈尔、左拉、及其后的阿波利奈尔、格林柏格、本雅明、弗雷德、阿多诺、丹托等批评家建立的现代批评传统来看,中国大部分的批评家都不能称其为批评家。因为他们不仅没有独立的批评意识,缺乏学理化的批评方法,更重要的是缺乏前卫文化的现代主义立场和批评家所应肩负的文化责任感。中国当代批评向商业化、产业化方向的发展,或者说批评的“工具化”是导致其失语的最大症结,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美术批评与西方仍有着较大的差距。

独立的批评到底需要什么?批评家王林曾说过,批评的独立意味着批评家要有独立的人格,要独立于体制。当然,就今天的批评环境而言,批评家还要独立于市场。此外,在笔者看来,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仍需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方法论、一个是批评的学科化、一个是建立与美术批评相关的独立体系。

首先,方法论的缺失一直是中国批评界急需解决的问题。所谓的方法,便是要求批评家在进行批评实践时,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式不仅要有一种独立的、系统的批评理论作为支撑,而且要有一种独特的、自由的研究视角。而方法论则以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为依托,以批评实践为存在的方式,以大胆的求证为手段,以开辟新的批评课题为目的。讨论批评的方法论实质也是在讨论批评的标准问题,尽管方法论和批评标准并不是同一回事。然而,方法论的缺失必然导致批评标准的混乱,后果之一便是将批评庸俗化、功利化——这恰恰是中国当代批评界的现状。当然,还有一种将批评的方法论庸俗化的方法是将其理解为简单的批评工具。有必要提及的是,强调方法论也就是强调批评家要熟悉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反对无学理、无艺术史、文化学背景的批评。 

其次,批评向学科化的方向发展仍然是解决批评失语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美术批评的学科化会为批评界培养大量的后备人才。同时,美术批评的学科化会自觉地形成批评的规范,进言之,只有美术批评向学科化方向发展才能形成批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传统。尽管批评家高名潞曾疾呼批评应学科化,但实际的情况是,中国美术批评的教育机制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建构起来,现在的情况还属于“路慢慢兮”的状态。 

如果说“批评的独立”侧重于解决批评本体出现的问题的话,那么,批评研究和赞助机构、批评基金会的形成则是保证批评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尤其是在今天强大的艺术资本试图操控当代艺术的创作、拍卖、市场接受的情况下,独立的批评更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批评体系作为支撑。因为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在商业化中的泡沫化现象,实际上引发了到底是应该由市场来引导创作,还是学术来引导市场的问题。所以,只有在一种良性的艺术生态下,美术批评才能真正将自己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 

就目前的情况看,失语的中国当代美术批评还得持续一段时间…… 

关键字:批评,艺术批评,美术批评,当代美术批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