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希克:艺术是我认识中国的一种工具
希克:艺术是我认识中国的一种工具
作者: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日期:2008-07-02

30年前没人做这件事

人物周刊:您的朋友认为您“不仅是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入国际舞台的第一人,更是最后一个人”,您是否认为您是这一领域的行业推手?

乌利·希克:不是我刻意寻找或承当这个角色,而是30年前没人做这件事。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有很多思想要表达,想被更多人理解,可惜当时无人问津,我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他们的很多作品独具魅力,反映出的文化是世界性的,是在一个特定的、重要的时刻所诞生的一系列作品。我想,我应该帮助他们。

另外我要强调,“推手”是一个非常中国化思维的概念。作为来自瑞士小国的我,从没想获取或追求这种权威称呼,从来没有。

人物周刊:1979年,您刚刚来到中国,是什么契机让您关注到这一领域?据说,您个人的经历十分丰富,这对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有何帮助? 

乌利·希克:早年我当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员,曾经吃苦耐劳,对我以后的事业不无裨益。

1979年,我被公司安排来中国谈合资,当时我还是一家电梯公司的CEO,中国大门尚未向世界敞开,还没有“合资”这个说法。我呢,也是没准备就来了,对中国了解不多。

当我和人谈判时,我意识到,我必须学习,必须了解这个国家。当时的情况是,你作为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你永远只能看到事实的碎片,或一小部分。因为你不是单独行动,身边总会有不同的人陪着你去参观,他们仅仅让你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事实。

这样对中国的认识无疑是片面的。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从艺术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的原因。艺术对我来说,是一种认识中国的工具。

我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去直接认识那些艺术家,看他们的作品,我认识到了艺术家在中国的地位。其实应该不光看到艺术,更要发现艺术背后蕴藏的深意。它们是有纪录性的,记录了中国某阶段的现实。

同时,我又能站在不同视角,去回望西方艺术,这样有别于一些只知道中国当代艺术或西方当代艺术的收藏家。这两者结合,特别重要。

没想到投资,没从事买卖</STRONG>

记者:据说您在收藏作品的过程中,也遇到过挫折?

乌利·希克:准确地说,我是1995年开始收藏的。来中国前,我一直在关注世界上最新最有意思的艺术品,沉迷在西方艺术的最前沿。后来我做了驻华大使,瑞士Z/F并没有让我做这件事,中国Z/F也可能阻止我做这件事。要知道,当代艺术在当年的中国,是一项地下活动。虽然我怀着强烈兴趣,但也必须非常小心,我可不能拿我的工作去冒险。

没人知道艺术家们在做什么,也无从知道好的艺术家在哪儿,能看到的全是官方的东西。

最早时,宋庄的艺术家群体还不存在。我到上海、重庆、成都,或更小的城市去寻找。也许去10次才发现一个比较好的艺术家和有价值的作品。我直接上艺术家家里,看他们的画作,起码看了1000个工作室,这种感觉想想就很枯燥,投入的精力太大了。

现在很多人都在投资中国当代艺术品,当时可没人敢做。朋友们知道我带着钱来中国做这事,都说我疯了。

记者:您认为自己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有很敏锐的商业嗅觉吗?

乌利·希克:曾有中国人认为我很有投资眼光,在艺术品便宜时进入。但我不这样看。当时我只是怀着一种艺术憧憬,没想到投资,没从事买卖,不是在进行商业行为。即使当时有投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我喜欢的艺术品。

记者:据说您在收藏时有一套“理性的逻辑”?在收藏之初,您依据什么标准来判定作品的价值?

乌利·希克:如果站在全球眼光,当时一批艺术家的作品并不是前沿的。但我不能单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来看中国,我要从中发现他们在特定时期的思考方式。

记者:您收藏的第一幅作品是什么?您比较喜欢哪些艺术家的作品?

乌利·希克:我收藏的第一幅作品是一个无名画家画的。

我也很难回答比较喜欢谁的风格。

关键字:推手,艺术,收藏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