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佟玉洁:雕塑界没有批评
佟玉洁:雕塑界没有批评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0-24

第三是没有批评的规则。

当下的艺术批评远不如二十年前的批评。雕塑界的自不例外。这应了一句鲁迅说过的意思:已经富贵者要复古正在富贵者要保守,尚未富贵者要革命。

二十年前的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现多已进入了“已经富贵”与“正在富贵”的阶段,其“革命”的斗志与勇气基本丧失殆尽。批评者的独立精神已极为鲜见,鲜见到了可以出卖批评话语的地步。我们并不是奇怪那些出资购买“批评”(实则是吹捧)的人,只是奇怪出卖的行经已成为当下的通则。某某给谁“做”一篇批评,一是看面子,二是看票子。票子多了就多批评几句,票子少就少批评几 句。而一个“做”字更是当下的一个字中隐含有无限玄机的表述语。“做”已不是做工、做雕塑、做艺术之做了,而是“经营、妙作、投机、勾兑各种关系网络”的代称。同理“做”一篇批评,也不是单纯地写作,研究,探讨,批评的指称,而是炮制一篇《西京赋》、《上林苑赋》、《阿房宫赋》式的“批评”。通过这样的一做、二做、三做、于是一个由批评体系建构出的大师便被“做”出来了。接下来,由市场接手去继续“做”,到了人们再谈论某某“大师”的时候,人们会悻悻然,欣欣然地说:做得不错!

批评丧失了规则,就是丧失了批评本身,也是丧失了批评之所以为批评而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所以,我以为批评规则的核心是批评的无功利性原则。我在《西安宣言》的会议上,曾倡言:“策展人”与“批评家”同为一个人的两种身份不可以进行同时在场的活动。这种同时既当策展人又为自己的策展活动充当批评者的角色重叠,就是程序上的自毁批评规则的表现。

现在的状态是,策展人在自己的学术主张涵盖下“点征入伍”,由此为自己的学术理念进行阐述与张目(这是完全符合情理的逻辑关系的)。但是,紧接着的对纳入自己活动内的参与者的作品即加以鼓吹式的批评,这就违反了最基本的回避原则。于是,参与者对策划者感激,恭维、恭敬,维策展人之马首是瞻……。如此之后,如果再有持不同意见者发表对某某活动中的某某人的真正批评,其结果不仅得罪了具体的作者,很可能也连带地开罪了策展者。

遗憾的是,这种“规则”的潜在运行,导致了策展以策展主题为依据的选择——对选择的结果给予肯定的评述,这样的循环流程,使得每一次活动的后续效应空间都变成了是策展人的话语平台。如有不同看法(例如批评),便是对策展人的看法。这是一个怪事!

我们看到的情况是,策展人不但对自己的策展加以一吹,还有持续地二吹、三吹!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去批评。因为已被连篇累犊的自吹、他吹、正吹、反吹,感想式地吹、学术观念的吹,吹得令人厌恶地、反感地不愿意去理会这种“伟大”的吹了。而吹者与被吹者都仍沉浸在自喜之中。

真正的批评持续地处在弱化甚至消泯的状态之中,自然地便为“策展人”与“批评人”的合二而一提供了广泛的空间。这是一个富营养的空间,它可以培植出的策展人的话语权力为主轴的多层级的团体资源。在这种资源不断因此而聚集的过程中,真正的批评自然要退缩至失语的角落。

所以说,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整个美术界都在批评领域发生了集体逃避的现象。表面看,一团和气。一团和气的结果就是“都是朋友”。既然都成为朋友,谁还好意思去批评……

批评家们何以丧失了批评的职守?

不仅有“朋友”的因素,恐怕还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因素吧!

上一页  1 2 
关键字:雕塑,批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