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拍卖颓势映射艺术产业链衰疲
拍卖颓势映射艺术产业链衰疲
作者:    来源:美术中国    日期:2008-10-30

仅仅一个月而已,从令人咂舌的1.11亿英镑单品的天价成交,到上周末伦敦一场现代艺术品拍卖会的黯然收锣,深秋的寒风摧毁了最后的幻想。尽管近期业绩不佳,拍卖行的老板们还是拒绝对市场前景作出不利判断。苏富比欧洲现代艺术拍卖主席韦斯特法尔说,“现在拍卖行处于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所有的拍卖都是理性和慎重的”。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看来只有结果才能提醒人们什么是理性。安迪·沃霍尔的骷髅系列画作仅仅拍得430万英镑,而事先预测的是远远高过此数的1200多万英镑,仿佛只是在这几天才突然暴发了经济背景的逆转一样。

安迪·沃霍尔如果在世,不会对这个低价感到遗憾,这位波普艺术先锋曾经对现代社会做过一个精确的定位:“这是个复制的年代,凡是能被复制的一切都让我钟爱”,所以他一定会钟爱这次拍卖结果,因为金融危机已经不折不扣地复制到了艺术品领域。他说:“能够复制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而被裹挟的人们却没有这么愿赌服输,在泡沫蜂起的时候,人人都相信复制是伟大而必然的,却从不深思破裂也可以被强大的复制。拍场内情绪不高的人们,忧虑着艺术品市场的前景,根本还无暇顾及整个艺术产业链衰疲的连锁反应。这个时候谁会想起就在附近的shoreditch区?伦敦的这个区在过去几年蓬勃发展,有些像北京的798却更为国际化,成为新兴文化艺术中心。它那火红态势将不复往日,那些怀抱野心到附近寻求机遇的年轻人,可能要陆续打点行装回到故国乡里,就像华尔街的金领们,一声不吭地拿着纸箱走出办公室。

培根尖刻地说:“貌美者度过放荡的青春之后,必将迎来一个悔恨的晚年。”全世界都在为透支了明天而焦虑,艺术品市场成了一个迟来而放大的焦点,他们不仅掏空了最后接棒者的腰包,更透支了青年艺术家的未来。假如不是前些年艺术品市场完全没有理性的狂飙,青年艺术家们本来应该面临一个较为平稳更替的未来。现在他们被甩在退潮沙滩上,眼睁睁看过一个火红的时代,却要在自己正当年的时候,苦熬一个寒冬。当代艺术品市场被透支得过于厉害,人们的疑虑心理会直接影响对有潜力青年的认知和理解。

被伤害的不止是他们的未来,还有他们的艺术观念。一个疯狂的市场暗示的不是时代精神,只是浮沫和情绪。在资本市场的翻云覆雨下,青年人的创作目的变得可怕的清晰,他们前辈中最聪明的玩世者至少也还服从自己的无意识状态,而他们绝大多数都极其主动地按照收藏家和策展人的趣味在创作。从来没有一个时代,作品在市场上受追捧的程度,和大众或者哪怕是智识阶层的欣赏趣味如此隔离,这种隔离本身就意味着危险。青年们在将来还面临着如何恢复被市场伤害的感知能力这一问题。

尽管大家可以自我安慰,说市场的浮沫撇去之后,艺术家反而会有一个更宁静的创作空间。但随着拍卖市场的寒流,艺术链条的出口变得逼仄。没有一个真正的文化群落是在几年内就塑造成型的,危机打击了那些正在成长起来的艺术园区,它们原本应有一个较好的未来、一种安静的成长,现在谁为那些荒废了的年成负责?

关键字:拍卖,艺术产业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