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08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上,来自美、英、法、日、韩等国的专家与国内的专家、学者一起,围绕“传统技艺·当代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和对话。正如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开幕式上所提出的,应当深入探讨“如何让传统技艺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价值”“如何认识和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这已经成为艺术人类学者的重大课题。
保护与发展共生:本土性现代化
早期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在外来的更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是必然的规律。但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这种看法也在逐步改变。萨林斯在《甜蜜的悲哀》中以爱斯基摩人在引进现代生活设施的同时,恢复传统文化、仪式的进程为例,给出了本土性现代化的方向——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未必对立,相反,传统可能会转化成为一种构建新的文化或经济的资源。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认为,世界许多地方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活用成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不仅重塑了当地文化,也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工艺生产手段不再是落后的象征,而以其独特的工艺价值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这是一种文化的转型,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特征,也是本土性现代化的一种实践。
她以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从20世纪初至今100年的遭遇为例,提倡将传统融合在生活中,融合在现代的创造和设计中,成为现实生活、现代社会的一部分。唯有如此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最佳选择。
实用或欣赏?当代社会与技艺的本体性</STRONG>
来自韩国弘益美术大学的朴南熙认为,韩国工艺师在21世纪初的10年当中,部分地包容了工艺既属于美术又属于设计的双重性,又部分地排斥工艺的这种双重性,体现出模棱两可的本体性。这种状况与韩国急速近代化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韩国目前工艺领域在大众性、艺术性、市场性等方面存在着矛盾。
她解释说,过去工艺作为生活艺术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如今这种对大众的影响力相对减弱了。与纯粹的美术相比,工艺在艺术性上未能克服评价较低的困境。因为“使用功能”偏见的存在,使得对其的价值评价难以实现真正的公正。同时,工艺制作没能认识到标准价格、流通网络等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因而没有积极地开发系统性的市场,仍然以使用功能的价值出售,从而造成销路减少的现象。
技艺归谁所有?“智慧财富”的主权与传承</STRONG>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雅各布在对四川省夹江县手工造纸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将“智慧财富”“明晰产权”等纳入了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中。他提出“手工艺人的技艺是否是一种‘智慧财富’”“这种技艺应该归谁所有”的问题。
雅各布认为,手工技艺是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与蓝图、配方、数学公式等明确知识(explicitknowledge)不同,既不能随意转让与别人,又不易长期独占。它是在社会群体(家族、村庄)或行业组织(行会)里生产、保留和流传的,其流传伴随着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20世纪的政权和社会精英将技艺作为一种可占有的事物,90年代以来,技艺逐渐被视为个人作坊的财产,交流和互助越来越少,削弱了技术的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