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就根植于以上艺术史背景中。令人倍感遗憾的是,虽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体现现实关怀价值的优秀作品,但伴随着2004年以后艺术市场的火爆,这一光荣传统逐渐被少数当代艺术家抛弃了。从他们的表现来看,似乎更热衷于追逐市场与名利。于是,所谓的“当代艺术界”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名利场,对此不少有良知的人士都给予了批评。在我看来,真正使这一局面发生重大改变,并使艺术风气迅速纯净的是5.12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这场惨绝人寰的浩劫极大地激发了艺术家们悲天悯人的情怀,进而让他们重新思考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后,他们不但为地震灾区与灾民捐献了大量优秀艺术作品,举行了多场义拍活动,还积极投入创作,热情讴歌人类对灾难的抗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救行动。在这样的过程中,以名与利作为追逐对象的市场运作逻辑完全失效了,艺术家们由此也撰写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十分有意义的篇章。2005年,我与批评家孙振华在共同主持“第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时,曾经提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的论题,其目的就是要提倡关注底层与现实关怀的价值观。现在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界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所采取的慈爱与公义之行动正是对这一价值观的弘扬光大,它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一些久违的、无比珍贵、无比圣洁的东西。那种真情关切,那种无私援助,那种心心相映,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和温暖,既可喜又可贺。但愿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走向更新阶段的标致性起点。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经说过:“浮图之慈悲,救生最大”。这不仅是由于生命高于一切,而且是由于在生命面前,名与利根本不足挂齿。从更深的层面讲,世事无常,每一个生命都无法保证他一生与灾难绝缘。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作为当事者自然要奋力自救与顽强抗争,而作为非当事者绝不能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要施以援手,给受难同胞以必要的帮助。中国哲学相信他人就是生活意义,他人就是目标,他人就是方向。因为在他人那里有亲情、爱情、恩情、友谊、帮助、交流、同心同德、成功、光荣、怀念、快乐和幸福。“震•撼——面对自然的力量”展览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哲学观念与价值理想。其如前些时举办的一系列艺术义拍活动与相关艺术展览一样,既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人战胜灾难的坚定信心与爱的伟大力量,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中国走向互助的公民社会越来越成熟。毫无疑问,这对于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