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都想买未来“张晓刚” 艺术品市场炒作“少年”
都想买未来“张晓刚” 艺术品市场炒作“少年”
作者:    来源:新民晚报    日期:2008-11-19
中国艺术品市场对画家的“关注”正呈现“少年化”倾向。一些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甚至还在读的学生作品,已经在拍卖会上拍出了“天价”。不少画廊纷纷与“80后”“90后”的小画家们签约;一些“收藏家”迫不及待地到校园里寻找“潜力股”;那些刚出道的画坛新人作品已经在拍卖会上创出了十多万元、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高价纪录。

成名艺术家作品贵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热潮似乎喜欢以年龄为界划分“山头”,后浪跟前浪,一拨拨轮番登场。当上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艺术家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火爆炒作对象后,“70后”便随之而上,现在轮到“80后”,乃至更后。以至于最近沪上有画廊以“少年”为口号,组织了一场艺术新人作品展。多位收藏家曾向记者表示,当代艺术成名艺术家的价格太高,风险太大,难以承受。所以近来把目光转向收购“80后”“90后”的年轻人作品。而画廊常常会忽悠买家说:你看当年张晓刚才10万元左右一张,现在上千万元了。现在你买这些年轻人的画,就是买未来的“张晓刚”。

缺乏深刻性显轻飘

对于画坛的这股“少年化”潮流,业内人士评说不一。正方意见认为,这些年轻人从小受的艺术教育,接受的艺术信息,以及创作的宽松环境和物质条件,都是他们的前辈无法企及的。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他们是最有希望的一代。

反方意见认为,中国“80后”画家作品在风格、题材上有模仿热门的当代名家的“风范”之嫌,但又缺乏思想的深刻性和真实性,尚显轻飘。虽偶尔能见到几幅确有新鲜感的,但一旦炒作引导市场上充斥这样的作品,将影响他们的创作发展,也显出轻薄。显然,过早、过度的商业炒作会害了这些年轻人。

不乏好苗子有才华

近年来,记者也相当关注“80后”的画坛新人动向。从各种青年美展、校园毕业作品展以及画廊、拍卖会中,都曾发现其中不乏具有艺术才华的好苗子。但是,无论根据艺术成才规律还是艺术市场的经济规律,造就一个成功艺术家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反复锻打和考验的。这和娱乐圈炒作明星不同,不是靠吃“青春饭”的。艺术院校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的技能和知识教育,而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对审美有深刻的理解,对人类艺术创造的历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独到的思考,对人生和情感有切身的体会,对自己的艺术探索才能做出正确的定位和评估。适当的物质支持,对年轻艺术家必不可少,但是一头扎入炒作大潮,则过犹不及,恰如过早发育反而会阻碍生长。过早的“风格”定型,会成为他们未来艺术突破的瓶颈。对于以投资为目的的“收藏家”来说,过于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其实蕴含了非常大的变数。多年前风靡一时的“中青年艺术作品拍卖”,其中有多少后来“升值”了呢?

我们应该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对那些刚刚走出校园不久的艺术新人的成才环境和机制,而不是一味迷信商业运作。创造条件让他们继续深造,会更有利于其发展。收藏家和收藏机构不要一味着眼于“投资”“营利”,应该以更大的胸怀来资助年轻艺术家,共同创造中国艺术的明天。 

关键字:张晓刚,80后,艺术品,投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