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展览时代,你能够回避展览的气氛吗?很显然,基本上做不到。
书法人在书法展览文化的氛围下,你到底累不累啊?
年初的“照片门”实实“忽悠”了大伙一回;年中的天气很热,同样,书坛更热,只因“草书门”事件;南方的天很蓝,南宁的空气也很清爽乎?“新人展十分钟”以外,似乎更加精彩,老齐的“风景记趣”让大家网游了一回南国大都市;还以为天凉好个秋吧,“篆刻门”事件,让人大呼意外,原来获奖入展者在现场啊……
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都会被烙上非书法家的印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证成了书法家的凭证。中国书法家协会作为书法家的唯一授权机构,不但主导了中国书法的创作研究方向,还诱导了更多的人向该组织靠拢,是的,刺激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操作的各类展览的数量发展。量的膨胀必然会影响到质的保证,年年展览七八次,次次批评八九回,回回皆是泥牛入海……
几多批评,几多抱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信任问题。
是啊,你能逃避“书法、展览、书坛”其一吗?研习书法本是很惬意的事,但偏偏书法又遭遇上展览的时代,当然不少人肯定了展览推动书法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但事物的利弊从来都是同时存在的,也正是因为书法展览时代的发展,早就形成了书坛。因为有了“坛”,所以种种的利益影响着参与书法氛围的每一个人。如果你参与其中,会觉得不累吗?
这两年,我也不知天高地厚地参与了几回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展览活动,也算是“与时俱进”了吧。可是当我感受到了真实的展览气氛时,说实在话,一个字:累。为啥呢?参与展览的书法,还是纯粹的书法吗?展览文化的流行趋势,你摸透了吗?不吃透展览文化规律,你“中举”的几率有多大啊?你能不克隆流行色调吗?这还是书法的本真吗?或者,把每次参与展览的所有费用捐给希望工程,更显功德圆满。书坛不缺少积极响应的参与者,缺少的是不断思考的独立品格的人。
国事家事俗事,事事完了后,躲进书房,管你春夏秋冬,阅黄卷,提毛锥,最为爽意。书法的书斋文化与展览文化的质的区别也在于此吧。累从何谈起!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类展览还是像往年一样红火,在现行的机制下,没人敢怀疑这样的事情。享誉中外的百年印社西泠印社一不小心差点成了其团体会员哩。盘点书坛人物,即使是排斥在现在官方氛围外的刘正成、王镛、石开、沃兴华们也是成名于其中,得利于其中。因为有鲜活的先例,因为利益实在诱人,因为生活太现实,因为都有强烈进取心,还有理由不走进展览气氛吗?累并快乐着!?
目前的书法现状很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试问,每天都享受着快餐文化,每时都关注着流行色,每刻都呼吸着流行气味,行尸走肉的精神没落的积极“进取者”还能走多远啊?
三五知己,畅谈个海阔天空,目无书坛,是为快慰。共鸣是为心灵的至高至诚境界也。咋会累啊!书法展览已经演化为新时代的“科举文化”,一朝及第,终生永乐。于此浮华盛世能不让人着迷入痴吗?“书法科举”的利益带动下还滋生了书坛的潜规则呢!崔志强同志那时不是勇敢地公示了“那张汇款单”吗!你是这场文化运动的哪个角色啊?身心俱在考验。
书坛成功人士周祥林先生说:“作为一个书法家,首先,要把自己的生活搞好,让自己生活得好起来,那么这样就能减轻或减淡你对书法的物质利益要求,把书法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来做。”多少教育家也是这样教训后辈们,不要早恋什么的,可是当你看完笔下的他们如痴如醉的当年懵懂情愫时,这世道你还能信任谁啊?这么多人幻想通过书法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几年前的陕西某书法作者为了积极参与书法展览“科举”,劳累过度身亡,这给世人多少警醒呢?其实书法对大多数人来说,着实是不能当饭吃为稻粱谋啊。是的,当书法承载了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条件,就不再纯粹了;当你的动机不纯了,心里承受成分也就加重了。书法的目的为了追求书外的利益,想不累是做不到的。 或者是,删繁就简,书法就是写好字。书法不累,因为只是为了写一手好字啊。动机实在单纯,想累也累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