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当代艺术在广东不热不冷
当代艺术在广东不热不冷
作者:    来源:信息时报    日期:2009-01-07

2008年12月19日,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当代艺术的热与冷”当代研讨会,这场由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广东美术馆主办、由信息时报协办的研讨会邀请了广东多位与当代艺术有密切联系的策展人、批评家乃至参与艺术家参与讨论,包括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主任黄专、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杨小彦、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天、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张维等人。

近年来,关于当代艺术的讨论会开过多场,在大众媒体上,也年年在谈“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一些行为艺术甚至成为社会新闻,引起大众关注。但多数当代艺术的研讨会,都在艺术学术界中就艺术展以及艺术作品进行专业交流,此次研讨会以对话交流的形式出现,将重点放在了当代艺术与大众联系上,在“冷”与“热”的背景下,提出了多种对当代艺术的不同理解。

【美术馆馆长观察】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还可以做很多思考</STRONG>

王璜生(广东美术馆馆长):

广东对当代艺术是不热不冷的,永远谈不上热,也谈不上冷,有时候,在很大层面上是忽略不计的。因此,我忽然想到,为什么当代艺术在广东也好在中国也好,似乎很多人在谈论它,显得挺热,但是很多时候,在某些主要领域却被拒绝或者被忽略。比如,北京“798”很热闹,觉得那里有一种新的艺术形态,但是在很多的场所,包括很重要的美术馆,基本上是忽略不计。在民众心中也是有这么一种东西,对所谓热的问题会看热闹,但在工作层面会忽略它们。当代艺术跟他们的生活、所谓的审美、文化背景等都相差比较远。

这些话题一直没有很好的挑明出来探讨。

有一种现象非常独特,比如今年的广州三年展,观众非常多,具不完全的统计在15万人左右。除掉大量的免票和大量的活动之外,我们的门票收入有56万多。广东美术馆一年的门票收入在110万左右,而两个月就达到了56万,可见观众对当代艺术的关注,或者说观众对比较不好理解的展览关注还是比较多的。很多观众来看了两三次、三四次,虽然很多不懂,但是他们还是来看。

目前,当代艺术在国际上是主流美术,比如说英、美、法国等国都以官方姿态在推动当代艺术。这些年来,我们做类似目前举行的“欧洲19世纪绘画展”,都是从民间接洽,如果和官方联系,接到的都是当代艺术展。这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目前,当代艺术存在很多冷与热的问题,无论是国内和国际的对比、民间和官方的反差,还是大众和学术界的关系,因此,我们还可以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做出很多思考。

【学者谈历史】当代艺术是如何演变的</STRONG>

冯原(中山大学设计与传播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

主流美术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的一个大背景,主流美术就是由美术学院、全国美展、美协构成的一个实体关系,有行政结构、奖罚规则、奖金、奖牌、名声等等。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跟主流美术分离或者对抗的现象。

从80年代的背景来看,最早以官方美术相分离的现象或者与这个现象相关的一群人以及他们的艺术追求、艺术主张,当时我们定义为新潮美术。然后再发展到八十年代末期,被称为是前卫美术。

这个时期的新潮美术,我认为它的概念上是革命的,没有商业或者资本的支撑,纯粹是观念反抗,而主流美术本来就是跟资本有关系的,那时候新潮美术具有一种相对的观念上的纯粹性。

90年代以后,资本开始介入了。我指的是国家资本之外的资本介入,原有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关系都双向产生影响。第一阶段的资本就是来自港台以及海外华人的资本,从9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个资本介入并不针对新潮美术和前卫美术,而是针对主流美术。主流美术在80年代非常坚定的形态变得模棱两可。

之后,西方的资本进入了,属于贫困状态下的前卫艺术在2000年以后蜕变为当代艺术,资本效应带来了密度的变化,中国当代艺术的起步和命名都发生在2000年以后。

中国经济大潮在2000年以后重新跃起,民间资本开始介入到中国的所有艺术,2000年之后我们看到的迷局比较复杂。这时候,当代艺术面临严重的洗牌的状况,就意味着有一部分要赶出去,另外一部分人要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时候因为聚合效应之后,当代艺术就不能被称为叫做非主流艺术,某种意义上说成了跟主流相抗衡甚至比主流更时尚的艺术品牌、类型。

关键字: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