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元月初,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的福建德化瓷再次进军北京马连道茶城,这让贺岁收藏市场又多了几分热闹。在这之前,即去年12月13日开始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举行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中,作为“非遗”手工艺品之一的德化白瓷首次出现,引起京城大众收藏者的关注,展览现场连着几天都有许多人观看。“从交易会展览之后,来购买、咨询德化瓷的人是以前的几倍。”潘家园莹玉瓷庄的总经理王增起说。他是个“老北京”,偶然从朋友处见到德化白瓷,感到很震撼,就开始收藏,并于4年前在潘家园开店。他说,由于北方人对德化白瓷接触少,对瓷器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收藏或者消费就不免存在偏见,为此,他提醒那些瓷器爱好者,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轻工艺,重价格”和“多实用,少文化”的误区。
误区之一:只看价格不看工艺
德化白瓷是陶瓷艺人采用当地特有的优质瓷土和良好的水源,通过捏、塑、雕、刻、刮、接、贴等技法制作出来的。其釉面晶莹光亮,洁白如玉;胎骨细密,具有透明感,故有“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等美称。因瓷土细致,最适合塑造人物、花卉等细腻玲珑的瓷塑作品,明代瓷艺大师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均以瓷塑作品见长。
王增起从几年来的收藏和经营中得出经验,认为德化白瓷讲究的是“薄如纸、细如丝、润如玉、声如磬、明如镜”,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的作品,就具有这些特点,他刀法洗练,雕刻精细,衣褶层次分明,纹理舒卷自如,繁而不乱,工艺达到了极高水准。目前苏清河的作品是“一佛难求”。他的作品限量发行,多则数十件,少则一两件,件件珍贵。在4年间,他的作品价格上涨了8-10倍。苏清河是目前惟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白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善于陶瓷雕塑,尤以佛教人物造像蜚声海内外。
王增起说,目前德化白瓷不存在真假问题,主要是工艺区别,而且做工有普通与名家之分。同等价位的产品,做工越好,越值得收藏。
“藏品的名家与普通之分,就如做面食一样,高级厨艺师做出来的是面点,而普通大师傅做出来的是馒头。”王增起说,德化白瓷也一样,同样的材料,大师做出来的是精品,其价格就高,普通工艺师的作品价位较低,收藏增值空间不大。
误区之二:只重实用不重文化艺术内涵
德化白瓷跟传统意义上的瓷器概念是不同的。在传统中,瓷器的首要功能是实用,今天价值连城的元明清瓷器,当时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日用,只有少部分是观赏把玩的,但由于其厚重性,给人的感觉是很“有用”。德化白瓷更重视的是艺术和收藏价值,作品轻巧薄透,有些消费者认为,胎壁太薄,不易拿放,使用起来不免“胆战心惊”。不过也有人认为,精品瓷器本来就不是为了使用,谁也不会花千万元买个清乾隆“珐琅彩胭脂红山水纹碗”盛饭吃,珍品的收藏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王增起认为,德化白瓷把传统瓷器的感觉打破了,体现的是完美的艺术,赋予陶瓷更多、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拓展了瓷器以往的实用范围。“德化白瓷也可日用,包括餐具和茶具都有。”王增起说,准备在今年推出加入纳米技术的餐具,打一把健康牌。
王增起强调,德化白瓷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内涵,决定了它的收藏价值。如苏清河的作品价值高,这是由他的艺术成就决定的。如他的佛像,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木刻、化工等诸多技艺,融合了佛教、美学、历史、传说等民族文化精髓。苏清河自己就曾说过,“‘陶瓷’,实质上是可以包容一切的艺术”。
“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面临着工艺传承的困难。”王增起说,要让德化白瓷很好地世代相传下去,这是当代人的责任。这些藏品不仅汲取了古人的技艺,也记载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其历史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