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蔽之,中国行为艺术,有“行为”无“艺术”,有“形式”无“内容”,有“能指”无“所指”,有“象征”无“语言质感”。
1.一无所指的“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狠”成了中国行为艺术的一个标准模式,我不知道这些人是怎样理解艺术的,连最起码的“艺术是语言”这个基本命题都不懂,“狠”固然刺激,但却也仅仅是“行为”而已,构不成“行为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得有清晰和潜藏的能指与所指。“匹夫之勇”可以制造生猛的“行为”,不可以制造“行为语言”,因为单纯的行为不构成语言的发生。<FONTCOLOR=#FFFFFF>
2.可疑的“谢德庆路线”?
谢德庆很牛B,这勿容质疑,但如果把他当作中国行为艺术的标准模式,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些盲目跟从“谢德庆路线”的艺术家们更象是“马拉松运动员”或“吉尼斯记录创造者”。把行为艺术简化成简单的体力活,或许有助于回避我们大脑的简单,辛勤的劳苦工作总是会得到人们的原谅与认同。我搞不懂,行为艺术从什么时候变成意志力和体力的测算表了?
3.伪象征意义的填充?
据我所了解,中国艺术家大多是不看书的,也许是因为中国艺术家天赋高吧,不需要阅读与思考就够了。评论家们或许看过几本书,但他们是看死书,经常不问青红皂白的套用书上的理论或者辞藻,去填充那些空洞的作品(插一句,在中国空洞的作品往往被评论家喜欢,因为空洞才有他们随意填充的空间,反之,则麻烦,有内容的作品读起来太累了……)。反正“误读与过度诠释”是合理的,符号解释学家艾柯都已经说死了,还怕什么?另外,只要你掌握了“象征”这个解释方法,不愁作品没有意义和说法,一根棍子象征阳具,一个洞象征阴道,一颗钉子必然象征“螺丝钉精神”,一块砖必然象征“社会建设”。这种方法简单好用,只要不是文盲都懂,但他们从来不想想,一个痰盂未必是用来吐痰的,它完全可以用来栽花或者养鱼……,哎!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学会尊重“语言自身的敞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