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应该还原收藏的品格
应该还原收藏的品格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09-04-25

收藏艺术品是近年来最热门的大众话题之一,而当下的艺术品收藏在中国则是史无前例的普及,过去仅仅是局限在文人或少数好事者范围内的收藏人群,今天的扩大是一种全民性的“收藏热”,形成了大众文化的一道景观。反思这种扩大,并非因为社会大众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带来的在文化上的特别的兴趣,而是一种非文化性的对财富的追求。对于参与到收藏队伍中的很多人来说,所谓的收藏是一种追求财富的方式,如同收藏金银一样,收藏的过程是追求保值的安稳和增值的刺激。因此,收藏失去了它原本的文化意味,又像买卖股票一样,投资,增值,甚至是押宝的心理,主导了收藏的动机,使得收藏出现了变异。

推波助澜的是媒体依托于商业目的炒作,其中完全是投资或金融术语的对于增值状况的分析,各种曲线图表所描绘的是垂涎的欲望,由此形成了一个循环的过程,又刺激了更多的人对于财富的追求。可悲的是,真正的收藏家用毕生的精力完成事业的追求,成就了自己的收藏体系而获得了在研究上的意义,使收藏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却淹没在大众收藏热的鱼龙混杂之中,难以得到本应该得到的社会荣誉,更谈不上得到社会广泛的尊重。最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艺林拓荒——王树村民间美术收藏研究成就展”,基本上可以反映当下的这种尴尬状况。从2004年起,王树村先生先后将其珍藏的年画、刺绣等民间美术作品230余件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些民间艺术品存世极少,部分为孤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王树村先生的捐赠义举,体现了他对中国民间美术事业所倾注的心血,而这种无私的奉献,在当下以市价衡量的社会中,更令人感到品格高尚。面对这种不平凡的平凡举动,新闻界可能很难找到一个当下所热衷的新闻点,平淡一点说,就是一项收藏的捐赠。反过来,如果王树村先生不是捐献给国家,而是拿到市场上去整体拍卖,那可能是很可观的一个数字,那新闻点就出来了,很多人、尤其是那些“专家”可以写出很多关于市场的分析文章,说不定可以带动民间艺术品市场的兴起。再进一步,几年之后,如果藏家再拿出来拍卖,增值的内容连同民间美术品市场的提升,又可以写出几本书来分析其中的相关问题,又能够带动民间美术品的市场的拓展和繁荣;造假者则是如影随形,应运而生,各种现在的孤品都有可能出现孪生兄弟;鉴定的专家随之还会出现一批……

这就是捐赠国家与流向市场的“冰火”两重天。社会的属性与文化的属性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了完全不同的历程,收藏的品格也于此中表现出泾渭分明。就当下的社会现状而言,人各有志,利用文化、利用收藏开发的新的经济项目,无可厚非。可是艺术品收藏原本应有的文化属性以及陶冶性情的功能,如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根精神支柱,让它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像王树村先生这样的收藏家,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榜样,他虽然与已经沾染深深铜臭气的收藏主流相左,但与收藏相关的高尚品格和人文情怀,却可以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

关键字:陈履生,收藏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